對移動互聯網發(fā)展史熟稔的朋友,在從去年到如今的這段日子里應該會感覺格外興奮。這段日子會讓我們想起2007-2009年,那時全球移動產業(yè)見證了iOS和安卓系統的誕生落地,移動終端的交互方式和移動商業(yè)模式被改寫,此后我們的生活發(fā)生了圍繞終端操作系統的一系列變化。
我們都熱愛變化,厭惡習以為常,互聯網如此,可能人之本性也是一樣。當時針悄然指向21世紀的20年代,5G時代正式到來。這時我們會很自然地思考,操作系統和移動生態(tài)究竟會一成不變,還是將迎接全新的發(fā)展周期?
2019年,我們已經嗅到了產業(yè)變革的氣息,而變革的交叉點落在了華為終端和EMUI之上。從外部商業(yè)格局上看,美國政府自5·19之后的一系列行動,客觀上迫使華為在操作系統和移動生態(tài)上的走向更加獨立;從技術和產業(yè)的內核上看,華為從GPU Turbo到方舟編譯器,再到EMUI10,逐步探索出了分布式技術和硬件虛擬化作為底座的終端交互方式和技術實現邏輯。
內外力的融合,讓2019年成為了全球移動產業(yè)變局的分野。而2020年產業(yè)持續(xù)的發(fā)展中,這種分野正在持續(xù)推進,華為在移動交互和移動生態(tài)的戰(zhàn)略格局與技術體系愈發(fā)清晰。4月8日,與華為P40系列旗艦一同亮相的還有華為EMUI 10.1。
在EMUI 10.1中,我們能讀到的不僅是華為在軟件能力上的新突破、新體驗,同時也可以把握到移動生態(tài)和移動交互邏輯在華為終端崛起、全球貿易局勢,以及5G大背景下的整體脈動。
藏在深海的地震無人問津,只有當浪花翻涌,我們才知道真正發(fā)生了海嘯。讓我們嘗試從EMUI10到EMUI 10.1的版本迭代里,一起讀懂更大時代的變革。
星之匙:那扇洞開的萬物智聯大門
2019年8月的華為開發(fā)者大會上,EMUI10正式發(fā)布。與以往所有EMUI版本,甚至是所有基于安卓的訂制化UI都不同,EMUI10被環(huán)繞在特殊的問題里,同時也獻上了自己特殊的答案。
毫無疑問,美國禁令下安卓和谷歌GMS的影響造成了外界的一系列疑問,鴻蒙初露端倪也受到了全球共同關注。但很多觀察可能會忽略,與鴻蒙同日亮相的EMUI10,承載了鴻蒙系統的系統能力與技術特征,完全可以看作是鴻蒙的先導與基石。
EMUI10的價值在于,它向外界展示了華為并不是要做替代品,而是決心進行操作系統與終端交互技術的全新探索。華為被影響的是現在,但要爭奪的卻是未來。
這個探索的核心,就是EMUI10首次將分布式技術應用到了全場景體驗中。通過EMUI10的硬件虛擬化與分布式特性,華為終端用戶可以實現全場景音視頻通話、跨終端協同辦公、智慧車載等場景化應用。
所謂“分布式”技術,本質上是跨終端設備軟件技術的集合,其中包括一系列分布式計算、存儲、軟總線,以及硬件虛擬化技術。這些技術結合的目標,是將硬件設備能力資源池化,通過軟件分布式技術按需調用,從而打破硬件限制,將原有獨立分割的終端能力模塊,重新組合成更加強大、超越過往認知的設備體驗,形成超級大終端。在這條技術路徑下,未來用戶可以無縫連接操作自己的多種終端設備,比如手機、智慧屏、電腦、平板和穿戴設備等等。結合移動終端的發(fā)展歷史,我們可以很簡單發(fā)現EMUI10和“分布式”帶來的變化,改寫了移動操作系統在2007年以來的基本規(guī)則。它向后承載著從GPU Turbo、方舟編譯器而來的華為軟件差異化技術體系,向左回答了5·19之后可能迎來的一系列基礎軟件和操作系統挑戰(zhàn),向右連通了華為提出的1+8+N全場景智慧生活產品體系,向前指向了一個萬物智聯的,讓開發(fā)者充滿想象的多終端時代。
可以說,EMUI10用分布式技術,打開了一片星光絢爛的大門。EMUI10升級機型數量總計41款,截止到2020年3月23日,升級覆蓋機型已達35款,升級用戶數超過1.2億。巨大存量用戶數,對分布式技術的創(chuàng)新的推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基底作用,成為了華為在操作系統端持續(xù)創(chuàng)新的原動力。
而如果說EMUI10是一個明晰的信號和方向,那么華為需要解答的下一個問題就是:這種方向究竟是短期炫技還是長期堅持,生態(tài)、開發(fā)者和用戶能夠信賴華為打開的新軟件邏輯嗎?
EMUI 10.1就是在回答這個問題。
石之階:EMUI 10.1的分布式技術新階梯
分布式技術和全場景智慧生活,就像一把全新的鑰匙和大門。大門洞開后,整個產業(yè)還要穿越層層迷霧,腳踏實地地一步步走向那個全新世界。
而EMUI 10.1則向我們證明了萬物智聯的真實進展和場景化融合能力。
以辦公場景為例,多終端共存已經成為了辦公中的日常,但這也造就了眾多問題。比如工作之中要不斷地切換手機和電腦,每次換屏幕就要重新整理思路,極大影響工作效率。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寫著文檔突然接個電話,然后順勢玩了會手機?;氐诫娔X前連剛才寫的什么都忘了,馬上由辦公室精英變成有很多問號的小朋友。再比如手機電腦之間的文件不同步,需要頻繁的來回傳輸、調取、編輯,很快文件亂成一鍋粥,甚至碰到麻煩的問題還要求助程序員小哥哥……
分布式技術可能是這些問題能找到的最好解藥。EMUI 10.1當中,支持全新的多終端辦公體驗?;诜植际郊夹g,華為用戶可以直接用電腦打開音視頻來電,無需終端工作拿起手機來接聽電話。這里的訣竅在于分布式技術共享了手機與電腦的麥克風和揚聲器,讓硬件上的兩個身體共享了同一個軟件靈魂,再也不會接個電話回來陷入“我是誰,我在哪,我盯著電腦干什么”的靈魂三問。
而且,EMUI 10.1還支持華為電腦直接打開并編輯手機文件,還可以一鍵接入手機網絡,同步顯示手機通知。這樣辦公和學習場景中可能遇到的文件傳輸問題、外出辦公電腦沒有網絡的問題、辦公時錯過手機重要信息的問題就都得到了解決。多終端帶給辦公的障礙,在分布式特性的加持下都變成了效率提升工具,甚至變成了“我用華為,所以我不加班”的小驚喜。
在生活中,全場景分布式技術同樣能帶來眾多改變。通過打通不同硬件的模塊化能力,EMUI 10.1可以讓華為用戶可以在視頻通話中分享屏幕,還可以在屏幕上自由涂鴉,邊聊天邊分享信息。這改變了跨終端溝通僅限于語音和視頻的常識,讓系統本身具備更好的分享特性,這一點為遠程教家人使用手機、遠程協同辦公、在線相約網購,提供了全新的想象能力。此外,分布式圖庫還支持同一華為帳號及同一家庭 WLAN 網絡下,任一設備可瀏覽、搜索、分享其他設備中的圖片和視頻,提升了家庭移動生活的無縫體驗。
與此同時,在升級了全新的操作體驗和UI設計之外,EMUI 10.1還首創(chuàng)革命性交互方式——多設備控制中心。這一能力可以實現智能設備間的協同,通過從屏幕左下角或右下角向上滑動的操作方式,用戶可以隨時管理多設備的工作狀態(tài),比如開啟或關閉 IoT 設備、手機投屏、多屏協同等。用戶在看視頻、聽音樂和暢連通話時,系統還可以智能推薦附近設備,實現多設備協同理解用戶需求。EMUI 10.1在幾個月時間里,又完成了對EMUI10技術特性的又一次釋放和提升。這個效率和躍升幅度,本身就是華為對全場景智慧生活,以及對應的操作系統技術方向的解答。技術的抵達,是最好的戰(zhàn)略說明和價值自證。
火之行:移動系統的探尋與分野
所有人,無論性別、國籍和年齡,都在短短十年間太熟悉智能手機了,熟悉APP分發(fā),熟悉觸屏和滑動,熟悉我們與世界其實依舊新鮮的聯系方式。這是一個奇跡,但也是一個問題。
問題在于產業(yè)未來如何發(fā)展,移動交互和移動體驗是否能有再向前進一步的契機?移動應用和生態(tài)是否還有新的機會?
當我們愿意坐下來,客觀而誠實地面對這個問題,會發(fā)現iOS和安卓的更新幅度正在逐年變緩,移動互聯網的商業(yè)生態(tài)創(chuàng)新速率極大下降,我們渴望新東西,但又不知道什么是新東西。
在這個奇特的時間點上,EMUI10代表的全場景解決方案和分布式技術突然浮出了行業(yè)視野。我們大概不能說美國的舉動催動了華為的創(chuàng)新。但某種程度上來說,外部動力和內部的長期進化共同簇生了EMUI10啟動,再到EMUI 10.1扎實推動的全場景交互模式。這構成了目前全球范圍內業(yè)界特點最鮮明的移動系統技術進化路徑。這背后有華為軟件系統多年的部署,也有5G和全場景時代變局、產業(yè)格局縱橫交錯,以及美國禁令所構筑的奇特夾角。
至于這條路的成績如何。我們可以看到19年下半年華為在外部壓力下,保持了EMUI一貫快速、行業(yè)領先的升級節(jié)奏和覆蓋機型數量、升級用戶廣度——用戶的選擇和華為的升級能力,才是最終的話語權。
與EMUI10技術突破同頻的,是HMS生態(tài)的構建,華為在5G、AI、計算攝影等技術點的全面成型。變數還有很多,但時代分野的指向已經十分明顯。也許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看到EMUI、鴻蒙,以及背后技術路徑和產業(yè)判斷,進一步發(fā)生與安卓的脫鉤,從而構成移動系統的第三種選擇。
這是一條浴火而生的路,一條逼不得已的路,但也是大時代格局下大概率發(fā)生的事件。最終的問題在于,用戶需要新的體驗,多終端的生活方式需要新的整合,全球移動生態(tài)需要新的機遇周期。
從EMUI 10.1里,我們不僅能讀到全場景智慧生活的打開方式,也能讀到關于未來的某些火種。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