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月初六,堂弟六六結婚。六六在初六結婚,取的是個六六六大順之意。
六六是本家族兄弟里最小的一個,因此婚禮辦的格外隆重,請了兩班“吹手”。
在老家,把紅白喜事都叫做“做事筵”。按照鄉(xiāng)俗,初五就開始起“事筵”。因此吹手們初五下午就要來主家吹奏。冬天天冷,就用干柴疙瘩和煤炭燃一堆火,旁邊放一個菜碟,一瓶燒酒,兩盒煙,吹手們吃幾口菜,抿上幾口熱乎的燒酒,試一試哨音就開始吹奏起來。
嗩吶一響,前來賀喜的親戚朋友,看熱鬧的大人小孩子都圍了上來聽,把一個熱熱鬧鬧的“事筵”場面立馬推向高潮。
初六清晨,吃過早飯,大炮隆隆三聲,嗩吶“嗚哇—嗚哇”地,迎親隊伍便上路了。六六的婚禮,共有六個“引洽”(家鄉(xiāng)話,迎親客之意),我是其中之一。
到了新娘村前,吹手們又要學號報訊,人們也會知道“引人的”來了,全村老少都來觀看。迎親隊伍在返回的途中時,吹手們仍走在前頭,特別是進了新嘞村后吹手們更是要施展才華,盡力吹奏。吹的牌曲越多,越花哨越好。一般有情歌、《得勝回營》、《將軍令》、《大擺隊》等等。在吃飯時,只要聽到端盤子的喊一聲“油—了——”,吹手們就會吹奏起來。當然新人拜天地、上墳地拜祖先、歡送來送親的娘家人等過程中都要在吹手們的吹奏下進行。
嗩吶聲嘹亮激越,溫暖了老家鄉(xiāng)親們的苦樂年華。
2
我的老家在山西柳林三交鎮(zhèn)坪上村,是黃河岸邊的一個古老村莊。吹嗩吶,是老家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一種藝術形式。
凡遇婚喪嫁娶、開張慶典、喬遷新居、鬧秧歌、鬧元宵、合龍口、鬧滿月、轉盤子、辦廟會及各種慶?;顒?,都需要雇吹手來吹奏助興。
以前,一班吹手由五人組成,兩個吹嗩吶者,既一個壓上眼吹高音(吹上手),一個壓下眼吹底音(吹下手),另外三個分別是敲鼓的、拍镲镲的和搗鑼的。
而現(xiàn)在的吹鼓手班發(fā)展得有銅鼓、大小銅號、管、笙、小鑼等樂器,有八到十人組成,好似一個小樂隊。無論新、舊吹手班吹嗩吶者都是主角,敲擊者是配角。
上手吹高音并掌握曲調,下手吹中音跟上輔助,一般“嗚哇——嗚哇”音定好后,敲擊者“咚嚓——咚嚓”便開始吹奏。
明清時期,山西就非常流行吹嗩吶。其實也不難理解,那時是晉商的天下。山西商業(yè)繁榮,富甲天下,金融業(yè)發(fā)展為中國當時的票號中心。商業(yè)、金融業(yè)的鼎盛發(fā)展,也客觀地帶動了嗩吶班的興起。官家迎送各級上司來視察、商家開行促銷、富家婚喪嫁娶、民間的一般紅白壽事等都需嗩吶班吹打助興。
3
小時候的記憶,滿滿都是嗩吶。
那時候,農村的生活很是單調,只有兩個月份有固定的熱鬧項目,分別是正月和六月。正月里有鬧秧歌、鬧元宵、轉九曲;六月有唱戲。其他時節(jié),最熱鬧莫過于有人家“做事筵”。
趕“事業(yè)事筵”,對于小孩來說,就是兩件事。一來是可以吃好的,有肉吃;二來就是看吹鼓手,圖個紅火熱鬧。
嗩吶是鄉(xiāng)村的靈魂。它誕生于鄉(xiāng)村的厚厚的黃土地,和著黃河的濤聲,帶著漫山遍野紅棗的清香,滿載著情感與記憶,汪洋恣肆,激蕩歲月。它張揚、喜慶、熱烈的個性,恰好與農民的性格不謀而合。它低沉、厚重、悲愴的性格,又恰好與農民的生命根須相通。
在喜事中,它高亢、婉轉、悠揚,刻寫最幸福的時光。
在白事中,它對生命做出最深刻的思考,用低沉、悲傷的曲調,帶動山川河流一起深入到悲痛之中,讓所有的親朋好友懂得死即為另一種形式的生。
記得我小時候隔壁村里有一家人娶媳婦,請了兩班當?shù)氐膯顓仁种d。我和小伙伴聽說后,專門跑到隔壁村去看。
這兩班各有所長,吹得實在好。幾乎所有的客人將兩班對吹的嗩吶手里三層、外三層包裹起來,聽得看得如癡如醉。現(xiàn)在網(wǎng)上流行斗圖,那時候流行斗嗩吶。兩班高水平的嗩吶斗起來,是難得一見的盛況。
4
我有個堂哥,叫劉鎖亮,大我十一歲。他的嗩吶,在十里八鄉(xiāng)很是有名,被譽為“嗩吶王”。
打我記事起,他就經(jīng)常在吹嗩吶,練的很刻苦。他出名后,記得有次聽人說:“人家鎖亮生來就是吹嗩吶的料,名字也起的好,鎖亮鎖亮,嗩吶吹起來比別人就是響亮?!?/p>
聽到這話,我就開始琢磨,我的名字叫興亮,“興”是干什么呢,干啥才能“亮”呢?小時后的我,琢磨了好幾個月也沒琢磨出來“興”代表什么職業(yè)。
堂哥嗩吶吹的好,簡直就是我小時候的偶像。要不是學習成績好,說不定我也是一名嗩吶手了。
嗩吶手通常都有兩個特點:一是心靈手巧記性好。在過去,嗩吶手多數(shù)不識字,更談不上識譜記譜,學會一首曲牌很難。學藝全靠師傅口傳,需得死記硬背,很吃力。
二是要反應快。碰到人群起哄讓新郎背媳婦,嗩吶手就得趕緊來個《豬八戒背媳婦》起調,俏皮輕快又應景。新人回來了,就得趕緊起調吹個《得勝回營》。
堂哥就兼具了這兩個優(yōu)點。因為不是天天有“事筵”需要吹嗩吶,閑時他啥都干,修表、電焊、氧悍、做大門、給汽車補胎,樣樣做得好,樣樣賺錢。
堂哥因為賺錢的門路多,再加上五十多歲氣力也不大跟得上了,現(xiàn)在早已不吹嗩吶了。但其“嗩吶王”之名聲,已成為故鄉(xiāng)不老的傳奇。
5
去年看了部電影,叫《百鳥朝鳳》,是吳天明導演遺作,講述了兩代黃土地嗩吶藝人為了信念堅守夢想,傳承傳統(tǒng)的感人故事。
這部吳天明導演的絕筆之作,營造了一個黃土地的夢境,引領觀眾思考流逝的鄉(xiāng)愁。對于我這樣在黃河岸邊黃土地上聽嗩吶長大的人來說,這部電影看得我熱淚盈眶。
從表層看,《百鳥朝鳳》講訴的是吹嗩吶,但從深層看,表現(xiàn)的是對中華民族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應持有的正確態(tài)度。如何對待本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其中包括根植于民眾的民間文化,這是當前中國面臨的一個嚴峻課題。
“黃河岸邊,不能沒有嗩吶。只有把嗩吶吹到骨頭縫里的人,才能拼著命把嗩吶傳承下去。”說得多好??!
“天上日頭,把河水燒干;時間鋼刀,不把誰躲閃。看看身邊,人群荒原??”影片終了,充滿西北大地力量的《喊歌》,在耳邊縈繞。
6
從外出求學到現(xiàn)在,這二十多年來,嗩吶我聽的很少。
這一次,自己家做“事筵”,便好好過了過嗩吶癮。也和嗩吶手聊了很多。
電影《百鳥朝鳳》中,嗩吶藝術在由焦家班傳到游家班后,面對以管弦樂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沖擊,已是日薄西山。紅白喜事中,沒有人再像以前那樣請樂師,將嗩吶手尊為上賓。年輕人甚至已經(jīng)不請嗩吶手了。
電影描述的是陜西。很慶幸,在我們山西,在我們呂梁,在我們柳林,在我們三交鎮(zhèn),嗩吶藝術卻傳承得不錯。
堂弟六六“事筵”上請的這兩班吹手,就很有代表性。一班嗩吶手叫李國光,今年31歲,從他的爺爺?shù)剿?,已?jīng)傳承了三代。另一班嗩吶手更年輕,只有19歲,叫李金生,是從呂梁藝校學的吹嗩吶。
李國光就是傳統(tǒng)嗩吶的代表,是“江湖派”。他從9歲開始學嗩吶,師從他父親李二??;他父親也是10來歲開始學嗩吶,師從他爺爺。
李金生是新一代嗩吶手的代表,是從藝術類學校學習嗩吶專業(yè)的,是“學院派”。他的父親也在他的嗩吶班里,不過不會吹嗩吶,在拍镲镲。
“江湖派”的李國光從小就闖蕩江湖,所以顯得很健談,跟我堂哥劉中亮也很熟。聽我堂哥介紹了我的身份后,立馬就給了一張名片,請我?guī)退嘈麄?。我必須得信守承諾,把他的名片貼出來,有需要的可以聯(lián)系他。據(jù)我堂哥說,在老家鎮(zhèn)上,他要坐嗩吶手的頭把交椅。
“學院派”的李金生則要靦腆的多,也可能是年齡小的緣故,告訴了我他的名字后,便遠遠的走開了。
聊天中得知,李國光為了博采眾長,曾經(jīng)還拜師我堂哥劉鎖亮,跟著跑了兩年。
7
像李國光這樣從小就學嗩吶,沒怎么讀過書的江湖派藝人,之所以能吃得開,就在于敢于再演奏中大膽地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
他們多數(shù)不識字,更談不上識譜記譜,學會一首曲牌很難。學藝全靠師傅口傳,需得死記硬背,不僅吃力,且往往走樣。所以傳統(tǒng)曲目的變異性很大。
初六那天,到了女方家里,我這個“引洽”忙里偷閑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聽吹嗩吶。其中,李國光在吹一曲《駿馬奔馳在遼闊的草原》。一開頭,“駿馬——”還在正常的調調上,拉得很長,長長的,突然就加入進去很多花活,鼓聲密集,镲聲急促,一陣歡快緊湊的曲調,當你都快忘了這是《駿馬奔馳在遼闊的草原》的曲子時,調調又拉了回來,“——駿馬奔馳在遼闊的草原”……
同為堂弟結婚“引洽”的我二哥劉繼興介紹,經(jīng)常有音樂家、高校教授到我老家呂梁來采風,聽到我們當?shù)氐拿耖g嗩吶藝人時高興的手舞足蹈。因為對于“學院派”來說,1就是1,2就是2,一切都是按照譜子來的。只有李國光這樣的“江湖派”,一來對譜子本來就不是很懂,二來為了適應“事業(yè)”的具體實際,所以進行了很多二次創(chuàng)作,顯得更加原生態(tài),其作品更具生命力。
最早的民間音樂,是沒有譜子的。農牧民只知道哼唱,后來才由“學院派”記錄下來,譜上譜子的。
藝術在民間,此言非虛啊。
堂弟結婚現(xiàn)場,嗩吶藝人每吹奏一曲,二哥劉繼興就能隨口講解這支曲子的時代背景與創(chuàng)作趣聞。當我提到經(jīng)典嗩吶曲《百鳥朝鳳》時,二哥馬上說,這支名曲的主旋律與上世紀80年代推出的電影《紅高粱》中的《顛轎曲》的主旋律是一樣的。
大哥二哥以及姐姐都對文化有很深的造詣,家鄉(xiāng)水土對我們親兄妹四人的滋養(yǎng)可謂勞苦功高。
8
我一直在思考,為什么包括我在內的老家人如此喜歡聽吹嗩吶?細細想來,應該是有三個原因:
首先,以前的生活太單調,聽嗩吶是為數(shù)不多的娛樂;
其次,在老家黃河岸邊的這片黃土地上,唯有傳統(tǒng)的嗩吶才能更適合表達與此相宜相需的喜怒哀樂情感。嗩吶聲中的歡樂喜慶、憂傷哀怨,無不反映著這一方土地上人們的思想情感,也伴隨著人們度過酸甜苦辣的一生。正所謂“嗩吶聲聲,人世紛紛”。
這是一種地域文化,也是一種歷史習慣,更是一種審美。
游子的根在故鄉(xiāng)。這根,有地理意義上的根,有血脈意義上的根,更有文化意義上的根。
嗩吶文化,無疑就是最重要的一條通向故鄉(xiāng)的根脈。黃河岸邊,黃土地上,不能沒有嗩吶。
廣告時間:
我的新書《創(chuàng)業(yè)3.0時代:共享定義未來》已上市。
掃描下面二維碼上京東購買(有折扣)
購買劉興亮簽名版掃這個(原價)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wǎng)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