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嗎?”
掐指一算,幾億微信用戶,100%都在微信上被這么問過。算得這么準?是的,江湖人稱“劉半仙”的正是區(qū)區(qū)在下。此刻,劉半仙瞇著眼睛問你,每當微信里跳出“在嗎”這兩個字的時候,你是什么感受,又會怎么回復?
我先說說我的回答。別人是主要看氣質(zhì),我是主要看心情:
心情很好的時候,我會回復:“你猜?”
心情稍好的時候,我會回復:“健在?!?/p>
心情一般的時候,我會回復:“在的。”
心情不好的時候,我會回復:“不在?!?/p>
心情很差的時候,我不回復,選擇忽略。
特別無聊的時候,我會回復:“希望我在,請按1;希望我不在,請按2;希望我及時回復,請發(fā)紅包……”
最好玩的一次,我一連被問了8遍?!霸趩??”“在嗎?”“在嗎?”“您在嗎?”“您在嗎?”“您還在嗎?”“請問,您還在嗎?”“請問請問,您還在嗎?”
清楚的記得,當時的我,剛談成一個合作,心情正好。打開微信,看到這8條信息的時候,腦袋里還是有種天外飛仙的感覺。一陣刀光劍影之后,我又回到人間。先得看看這人是誰。
我有個好習慣,竊以為值得推廣。我兩個微信加起來有七八千人,久而久之,不用說看到叫什么“果果爹”“糖糖媽”的記不起來是誰,就是用真名的也想不起來。我的習慣是一律改備注為“真名@公司”,然后在備注里還會注明認識的日期,是個什么活動、飯局之類,召集人是誰,誰的朋友等等。
看了這人的名字和公司,沒想起來是誰,又看了看備注,原來是我曾經(jīng)給溫州的政府官員講過一次課,聽課的還有少量企業(yè)家。這人應該是講課完之后掃碼加我微信的,是溫州當?shù)氐囊粋€企業(yè)家。再看了看,加微信時打了個招呼,之后似乎從來沒聊過。
于是,我回復了過去:“在的”。
“您最近忙什么呢?”“工作啊。”“工作挺好吧?”“還好?!薄凹依锶艘捕己冒??”“都好,謝謝?!薄鞍パ綄α耍垎柲軒兔β?lián)系下小米的雷軍嗎?X月X日,在溫州,我們公司的年終活動上,想搞個培訓,請雷總給講講,讓員工增長增長見識?!?/p>
果不出所料,一堆鋪墊后,這個“哎呀對了”出現(xiàn)了。和“哎呀對了”類似的,還有“順便問一下”、“正好有個事”等等等等。套路,都是套路啊。
想起了《編輯部的故事》里葛優(yōu)的那句臺詞“你直接說但是吧”,之前的一堆話,其實都沒什么卵用,都是為了給“但是”之后的話做鋪墊。有時候真是想不明白,這些人到底是喜歡玩漂移呢,還是喜歡腦筋急轉(zhuǎn)彎?
(二)
我是一名互聯(lián)網(wǎng)老司機,再加上略略有些名氣,因此各種雜事真的很多。有來問某某人聯(lián)系方式的,有讓幫忙找工作的,有前來尋求投資的,甚至還有貓丟了讓幫忙發(fā)一下的,不一而足。在服務區(qū)服務,自己的事耽誤了;不在服務區(qū),人家說耍大牌,得罪人。
這些事情,不光微信獨有,可謂歷史悠久。以前的QQ、MSN等,也是這樣。不同的是,QQ和MSN有簽名文化。下面給大家曬一下我的QQ和MSN的簽名:
QQ簽名是——
1、未滿20歲者請在父母指導下與本人聊天!
2、50歲以上的大嬸還是該干嘛干嘛去吧!
3、我非專業(yè)聊天人仕,不承擔打招呼業(yè)務。
4、謝絕壹問壹答制,在本人不回復的情況下,請自覺停止一切信息。
MSN的簽名是——
聲明四點?本處不是114?本人不是獵頭?有事請單刀直入?許三多告訴我,和不明身份的人聊天沒有意義。
回頭看來,QQ和MSN的簽名都有著時代痕跡,比如QQ簽名的前兩條,明顯有泡妞時代的烙印,比如MSN簽名的第4條,明顯是《士兵突擊》火爆的年代。當時記得最好玩的是戴志康,在完全復制我MSN簽名后又加了一條:?這個簽名是抄襲劉興亮的。
微信雖然也有簽名,但簽名已經(jīng)沒有多大意義。在QQ早期,很多人有主動看簽名的習慣;在MSN時期,記得每次登陸的時候,都會給好友提示,誰誰誰登陸了,后面還跟著簽名。關(guān)于MSN簽名,我當年有一些小竅門,比方說要傳播什么事情時,我就會修改下簽名,然后上上下下幾次,然后好友就都知道了。一直記得在幾次愛國行動中,MSN簽名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
當年用MSN的時候,有個小遺憾,人數(shù)上限是1000人,不夠用啊,所以隔一段時間要清理一次好友,當時我曾經(jīng)給MSN中國的老大提過需求,能否給我增加到2000人,結(jié)局當然是被拒絕了?,F(xiàn)在微信上限增加到了5000人,依舊不夠用。
(三)
通過QQ和MSN的簽名可以看出,我多么希望聊天是單刀直入的。當然,這里說的是和工作有關(guān)的聊天,不是閨蜜那種閑扯淡的聊天。
從另一個維度看,QQ和MSN時代問“在嗎”是情有可原的,而微信問“在嗎”則是罪有應得。那么,問題來了,這個維度是?
QQ一直是有用戶狀態(tài)的,分為在線、忙碌、離開、隱身、離線等。所以,除了在線這個狀態(tài),后面的幾個狀態(tài)你是搞不清楚的,于是就有了“在嗎”這個經(jīng)典的開場語。還有段時間QQ猛推等級,用戶為了得到星星月亮太陽,常常開著電腦掛QQ,這個時候在線也是偽在線,那是用來騙騰訊公司的。
從QQ到微信,有個非常大的區(qū)別就是,不再區(qū)分在線離線這些狀態(tài),因為微信一開始是只給手機用的,而手機是一個帶著體溫的電子產(chǎn)品,是時時刻刻帶在身邊的,因此就默認為用戶永遠在線。微信火了之后,QQ有個版本也取消了在線離線狀態(tài),結(jié)果被用戶罵慘了,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又恢復了幾個狀態(tài)。
既然默認為永遠在線,還問我“在嗎”干什么?只要人活著,自然是在的。畢竟我沒在簽名檔里說:主人已死,有事燒紙。
(四)
不得不再次提到我那本構(gòu)思很久卻一直沒有真正寫作的書——《碎片化生存》。在這個碎片化生存的年代里,雖然微信產(chǎn)品設計的是用戶永遠“在線”,這類產(chǎn)品也叫即時通信工具,但微信交流卻不一定是“即時”的。
沒有人能夠做到隨時“在線”,沒有人有時間能夠做到在微信上隨時等候別人的召喚,正常情況都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回復別人的信息,可能是開會的間隙,可能等電梯的空檔,可能是約會的早到,可能是蹲在馬桶解大手的時候。因此你管人家在不在,把你的事情直接說了,等在對方在碎片時間回復即可。
本文開頭,我的那個案例可能是個極品,但你可能多次遇到這樣的情況:面對“在嗎”你回復了“在”之后準備立即進入聊天狀態(tài)時,對方卻沒有下文了。很可能就是對方用他的空閑時間問一句“在嗎”后又默不作聲去忙他的事情去了。
更怕的還是一不留神就陷入“套路”。有些人,其實你并不熟悉,平時也很少聯(lián)系,當他有求于你的時候,往往就是以“在嗎”開頭。一旦你回復了“在”,你就失去了裝聾作啞的機會;一旦你回復了“在”,你就被迫要響應他的需求。那種感覺,就像被人逼到了墻角,必須要給出一個交代才行。這個套路,就像小時候雪地里捕麻雀,“在嗎”就像人類故意撒下的玉米粒。
老鼠拉木锨,大頭在后邊。“在嗎”的后面,往往跟著要你“幫忙的事兒”。
(五)
有事為什么不單刀直入?非要從“在嗎”扯起呢?給別人打電話時問一句“方便嗎”是尊重,給別人發(fā)微信時來一句“在嗎”可能就是一種騷擾。
拜托了,大家都很忙,請不要故意浪費別人的時間。微信交流,最好單刀直入,有事說事。不覺得“在嗎”是畫蛇添足?不要那些套路,開門見山不好嗎?有事說事,無事退朝。
真想給微信里的“在嗎”設置一個自動回復“你猜”。如果對方真要連續(xù)問8個“在嗎”,我就連續(xù)回復8個“你猜”。
BTW:本文是繼《請別再發(fā)微信語音浪費我的時間了》之后,探討微信用戶行為系列的第二篇文章。這個系列還需要討論什么,歡迎與我交流。去公眾號“劉興亮”里回復暗號【土豆】,給你推送我的個人微信號,添加時簡單注明理由和討論事宜。
免責聲明:此文內(nèi)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wǎng)無關(guān)。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nèi)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guān)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guān)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nèi)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chǎn)權(quán)或存在不實內(nèi)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quán)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quán)屬證明及詳細侵權(quán)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guān)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或斷開相關(guān)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