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客網·極客說2月24日 2月春寒料峭,全球汽車業(yè)上演了一出“跨國聯姻”的荒誕劇。日本政商界高層組團向特斯拉遞上“聘禮”,力邀馬斯克投資陷入困境的日產汽車,甚至點名要其接手日產在美國的工廠。然而,這場看似雙贏的“聯姻”,卻被馬斯克一句“特斯拉工廠本身就是產品”的回應,潑了一盆冰水。
日產斷臂求生
日產的困境早已不是秘密。自2018年“戈恩事件”后,這家老牌車企便陷入銷量下滑、產能過剩、管理層動蕩的泥潭。2024年財報顯示,日產上半年凈利潤暴跌94%,被迫裁員9000人、削減20%產能。其中,其美國田納西州和密西西比州的工廠年產能高達100萬輛,但實際產量僅52.5萬輛。
為求生路,日產先與本田談合并,最終因利益分歧破裂;后又傳出富士康收購傳聞,但日產顯然更希望“抱上特斯拉的大腿”。日本政商界牽頭的財團,甚至擬定了一份“特斯拉投資日產提案”,核心是讓特斯拉接手日產美國工廠,并拉富士康做“小股東”平衡利益。消息一出,日產股價單日暴漲12%,仿佛抓到救命稻草。
馬斯克內涵回應
然而,馬斯克的回應卻讓這場“熱臉貼冷屁股”的戲碼瞬間降溫。他在社交媒體轉發(fā)相關報道,輕描淡寫寫道:“特斯拉的工廠本身就是產品,Cybercab生產線在汽車行業(yè)獨一無二”。短短一句話,既炫耀了特斯拉的制造工藝,又暗諷日產工廠“不夠格”。
這并非馬斯克第一次強調“工廠即產品”。從上海超級工廠的“帳篷經驗”到柏林工廠的“解構式流程”,特斯拉的工廠設計高度集成化、自動化,甚至能像樂高一樣快速復制。而日產的老舊工廠,對特斯拉而言更像是“古董流水線”——改造難度大、成本高,遠不如自建新廠高效。
分析認為,這場“單相思”鬧劇背后,是傳統(tǒng)車企與新能源巨頭的根本性差異。特斯拉的競爭力不僅在于電動車,更在于其顛覆性的制造模式。
- 日產美國工廠“求收購”!馬斯克內涵回應:工廠即產品
- 拋棄OpenAI后自研Helix模型,Figure AI新一代機器人“人”味十足!
- “低價”的iPhone 16e,能挽救蘋果在華銷量頹勢嗎?
- AI Pin低價“賣身”惠普:曾揚言取代iPhone,如今產品被除名
- 全球AI大佬如何看待DeepSeek?美日歐心態(tài)大不同,有人高興有人愁
- AI大地震!微信百度同日接入DeepSeek,“技術洗牌”后是“流量大遷徙”?
- 比亞迪“卷王”入局,智駕江湖再起風云,車圈大佬慌了神?
- 手機大廠“敲定”AI伙伴:蘋果選阿里,三星選智譜,DeepSeek為何被冷落?
- 智駕“卷王”來了,比亞迪實現高階智駕全覆蓋,6.98萬的海鷗也不例外
- 1月新能源汽車格局生變:小米首超賽力斯,長安硬剛特斯拉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