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消息(九九)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研究顯示,繼第一季全球智能手機產量同比減少近20%后,第二季產量持續(xù)衰退約6.6%,僅2.7億部。合計2023上半年智能手機產量5.2億部,對比去年同期衰退13.3%,無論是個別季度或是上半年合計,均創(chuàng)下十年新低記錄。
TrendForce集邦咨詢分析,生產表現低迷原因有三:其一,防疫限制解除后未如預期帶動需求;其二,新興印度市場人口紅利效應并未有效發(fā)揮優(yōu)勢;其三,2022年品牌深受渠道庫存過高拖累,原先預估隨著庫存去化,品牌將恢復生產水平,但如今受經濟疲軟影響,民眾消費意愿更為保守,從而導致上半年生產表現不如預期。
傳音擠下Vivo躋身全球前五,第二季產量環(huán)比增長逾70%
以各品牌生產排名來看,第二季最明顯變動是傳音(Transsion;含TECNO, Infinix, itel)擠下Vivo,首次進入全球第五名,產量環(huán)比增長逾70%,達2510萬部。TrendForce集邦咨詢分析,傳音高產的原因受惠于渠道庫存回補、新品上市、進軍中高端市場等,自三月開始即有相當不錯的生產表現,預估這一波成長態(tài)勢將延續(xù)到第三季。由于全球經濟下行,Vivo(含Vivo, iQoo)保守看待市場下半年需求,故也反映在生產規(guī)劃上,第二季產量2300萬部,環(huán)比增長15%,掉至全球第六名。
三星市占率差距逐漸縮小,蘋果角逐2023年智能手機市占龍頭
三星(Samsung)依舊蟬聯(lián)生產排名首位,第二季生產總數為5,390萬部,環(huán)比減少12.4%。受競爭對手和全球經濟逆風影響,以及三星上半年旗艦機的鋪貨光環(huán)消退,第二季生產表現不若去年同期,第三季即便將發(fā)表折疊新機,也將因銷售規(guī)模相較Galaxy S系列小,對整體產量成長貢獻有限。
第二季正值蘋果新舊機型交替,因此為四個季度當中生產表現最低的一季,產量4,200萬部,環(huán)比減少21.2%。第三季新機iPhone 15/15 Plus由于CIS(CMOS Image Sensor)良率不佳,將對該季生產表現造成影響。值得注意的是,三星與蘋果在全年的生產總數預測上相當接近,若iPhone 15系列有優(yōu)于市場預期的銷售表現,則可能擠下三星成為全球市占第一的品牌。
小米(Xiaomi;含Xiaomi, Redmi, POCO)受惠渠道庫存逐漸下降以及新機鋪貨帶動,第二季產量約3,500萬部,環(huán)比增加32.1%。相較其他品牌,小米渠道庫存仍高,第三季生產規(guī)劃應會維持與第二季相同水平。Oppo(含Oppo, Realme, OnePlus)第二季主要受惠于東南亞等地的需求回升帶動,產量約3,360萬部,環(huán)比增加25.4%。第三季將受季節(jié)性需求帶動,產量可望再有約10~15%的季成長幅度,主要銷售區(qū)域包含中國、南亞、東南亞、拉美等區(qū)域,緊追小米。
總體經濟未見復蘇,下半年智能手機產量恐再下修
進入下半年,由于歐美等區(qū)域消費市場需求尚未明顯回溫,即便印度市場的經濟指標出現好轉,也仍難翻轉全球智能手機生產總量下滑的局面。TrendForce集邦咨詢預期,今年第四季智能手機市場恐因全球經濟狀況再經歷一波轉變,下半年生產量可能因此再度下修。展望2024年,目前經濟局勢不樂觀,TrendForce集邦咨詢現仍維持全球產量年增2~3%的預估值,區(qū)域性的經濟走向是否會再拖累生產表現仍待觀察。
- 蜜度索驥:以跨模態(tài)檢索技術助力“企宣”向上生長
- 打造基于Wi-Fi 7的高品質萬兆校園網絡,香港大學攜手華為建設新一代智慧校園
- 聚焦低功耗中小型FPGA創(chuàng)新:萊迪思推出全新產品
- 中央財政資金引導,分批支持中小企業(yè)數字化轉型“百城”試點
- 中國移動光分路器產品集采:采購規(guī)模約2009萬個,最高限價4.18億元
- 2024年中國聯(lián)通防火墻設備集采候選人公示 華為等三家入圍
- 賣不動了?機構預計折疊屏手機出貨量掉頭向下
- 賣不動了?機構預計折疊屏手機出貨量掉頭向下
- 廣東聯(lián)通原副總經理袁健升任福建聯(lián)通總經理
- 中國移動電信普遍服務和高鐵FDD基站集采:五大設備商悉數在列
- 工信部張云明:加快推動5G輕量化覆蓋 有序推進5G向5G-A升級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