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Pay入華首日,用戶綁卡約3800萬張,一天就完成了支付寶和財付通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的業(yè)績。雖然,ApplePay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只是承載支付行為的一個渠道而已,但仍然讓大多數第三方支付在業(yè)務上感到威脅。
第三方支付相比ApplePay區(qū)別在哪?
因為,在ApplePay的幫助下,第三方支付難以進入或需要耗費大量成本去開拓的線下支付領域將出現狂飆,之前大多數第三方支付只能望梅止渴。這一點,對比一下第三方支付與ApplePay之間的差別,情況就很清楚了。
支付寶:核心功能仍是電商交易第三方擔保,對交易過程有深度介入,交易數據會保留在支付寶上,且需要向線上第三方商家收費,費率在千分之六左右。支付寶從去年開始進入線下支付場景,如超市、便利店等,安裝了支付寶的手機可通過掃碼支付費用,非常方便。不過,支付寶是通過軟件的方式進行支付的,尋常流程是打開手機、打開支付寶、掃碼、輸入密碼,支付成功,并且線下場景需要有支持支付寶掃碼的手里終端才能使用。
ApplePay:核心功能是最純粹的支付,完成銀行卡綁定后,支付直接由銀聯(lián)完成。ApplePay不介入交易過程,也不保留任何交易支付數據,用戶的交易行為直接與銀聯(lián)對接,ApplePay只是提供了一個渠道。ApplePay本身不向商家和用戶收費,只會向銀聯(lián)收取部分渠道費用,目前約在千分之0.75左右。ApplePay是軟硬件結合的支付方式,通過手機內的NFC近場通訊方式進行支付,用戶只需將手機在快捷閃付終端上碰一下即可完成支付,更加便捷。ApplePay是不需要進行聯(lián)網的,在手機離線狀態(tài)也能完成支付。
從以上對比來看,相比第三方支付,ApplePay更顯快捷,便利、低成本。用戶支付數據和交易數據不會被銀聯(lián)之外的第三方染指,也更安全。
ApplePay帶來的NFC熱潮可能引發(fā)支付新趨勢
有些人覺得,蘋果手機在國內的保有量不過一億臺,ApplePay不會對第三方支付構成多大威脅。但事實上,真正有威脅的不是ApplePay,而是由此開啟的NFC支付熱潮。
在ApplePay初步獲得成功之后,NFC支付從iOS系統(tǒng)擴展到Android系統(tǒng)是個不可逆的大趨勢。據傳,目前銀聯(lián)正與小米、華為和聯(lián)想等手機廠商進行談判,相信不久之后Andorid手機的NFC支付將大規(guī)模出現,這對于第三方支付來說,就已經是新趨勢了。
快錢等ApplePay首批支付服務提供商搶占先機
以快錢為例,在ApplePay入華不久,相繼有幾家機構宣布了對ApplePay的支持。并且快錢作為一家成立十幾年的資深互聯(lián)網金融公司,快錢在企業(yè)資質、技術、渠道、合作商戶等多方面都有著很深的底蘊。而被萬達并購之后,又疊加了萬達廣場這一全球最大的體驗式消費場景,以及萬達其他優(yōu)勢資源共享,競爭力倍增。
快錢去年發(fā)布了一款超智能POS機。這款機器能做的事情遠比普通POS機要多,不僅可以用來進行各種支付,還可以用來理財、享受信貸服務,更可以在上面開展優(yōu)惠、促銷等營銷活動。全國100多座萬達廣場,每年的人流量超過20億,在酒店、餐飲、娛樂、影院、購物等各大應用場景中產生的消費需求,都可以通過這款超智能POS機來進行支付。
由于是線下流量的重要入口,快錢超智能POS機也成為各家第三方支付的必爭之地??戾X將超智能POS進行了支付全開放,接入了微信支付、百度錢包、快錢錢包、銀聯(lián)閃付等支付工具。此次ApplePay入華,快錢在ApplePay上線首日便宣布,快錢超智能POS成為首批支持終端。
目前,作為ApplePay首批支付服務提供商之一,快錢不但可以借助超智能pos為線下商戶提供ApplePay服務,還能為線上商戶進行技術支持,第一批10多個支持ApplePay的app中,神州專車便是其中之一,通過快錢可實現ApplePay的在線支付功能。
目前,遍布于萬達廣場內外的快錢超智能POS機,已全面支持銀聯(lián)閃付。ApplePay入華,智能pos帶動傳統(tǒng)pos升級換代帶來的好處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即將爆發(fā)的Android機NFC熱潮,會帶來銀聯(lián)、用戶、快錢等的多方共贏。
對銀聯(lián)來說,可進一步拓展線下支付渠道;對快錢來說,則可以將線下生態(tài)做大,做豐富;而對普通用戶來說,那就是移動支付體驗將會更便捷、高效、安全。從而,每個人都能從這場NFC熱潮中獲得最大的紅利。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