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份,一款名為“秘密”的熟人匿名社交產品由于主打朋友圈匿名爆料而在短時間里一飛沖天。但后面發(fā)生的波折卻是無秘創(chuàng)始人林承仁始料未及的:由于平臺對負面UGC內容把控不足,“秘密”在5月8日遭蘋果商店下架;5月20日,“秘密”改名“無秘”在蘋果商店重新上架,隨后又因為產品機制的原因被下架。在產品第二次被下架之后,無秘選擇了通過與“友秘”合作而再次出現在了蘋果商店。無秘最初的產品形態(tài)和美國的“秘密Secret”非常相似,無秘也因此背負了Copy的名聲和指責。
在經歷了火箭式的爆紅和隨之而來的挫折后,無秘團隊選擇了閉關反思如何調整自己的產品定位。在本周剛剛推出的無秘3.0版本中,無秘的UI形態(tài)和產品功能分布發(fā)生了大幅的變動。用林承仁自己的話說,“這次增加的好幾個新功能都是我們自己獨創(chuàng)的。”在3.0版本中,無秘在“附近的人”、“發(fā)現秘密”區(qū)塊上都增加了新的功能;推出了“匿名信”功能,首次嘗試“半匿名”溝通機制。
在結束數月的閉關后,無秘CEO林承仁近日接受了記者的獨家專訪。臥薪嘗膽的無秘是否可以鳳凰涅槃?
記者:林總先談一下你之前的職業(yè)經歷吧?
林承仁:我研究生畢業(yè)于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方向為人工智能。在美國亞馬遜負責搜索引擎方面的技術工作。2009年回國創(chuàng)業(yè),做的2B(面向企業(yè)用戶)的個性化推薦服務。后來我們看到移動互聯(lián)網的勢頭起來了,就做了移動的無覓閱讀器。但我們轉型轉得相對慢一點,到了后面這塊市場的空間也不大了。從2009年到2013年底,起起伏伏經歷了不少事情。到了2014年初,我們決定轉型來做匿名社交。
記者:是什么機緣讓咱們的團隊從之前的方向轉到匿名社交方向上來的呢?
林承仁:轉型是在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很難避免的情況,因為你需要融資才能讓整個團隊繼續(xù)一起走下去。2013年的時候閱讀產品做得不夠理想,融資方面不是特別順利。我們團隊就在探討哪些方向是可以做的。
我們這次的轉型做的是比較徹底的。我們后來也總結了之前轉型不夠順利的原因,我們發(fā)現前面幾次轉型不夠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沒有舍棄前期的一些積累,但這些積累實際上成為了轉型過程中的包袱。
所以我們改變了以往的思路,決定拋棄過往的產品和代碼資源。我們整體的邏輯轉為了從用戶需求出發(fā)來做產品。
記者:能否談一下團隊的情況?
林承仁:我們團隊的背景是很強的,八九成都是從BAT級別的公司來的。另外,我們團隊很特別的一點是內部沒有任何的頭銜。我雖然對外是CEO,但在內部干活的時候和大家都是一樣的。我們目前在各個崗位上都需要更多的高質量人才。所有的骨干成員都是有股份的。
記者:能否談一下融資的情況?
林承仁:我們比較低調,沒有對外透露過融資情況??梢酝嘎兜氖俏覀兊馁Y金是非常充裕的。
記者:請問無秘的產品定位是怎樣的?我們希望無秘最終形成一種什么樣的社交網絡?
林承仁:你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的是你的朋友想讓你看到的那一面,在無秘上看到的是他內心的另一面。因為他內心更想發(fā)表的對人、對事的一些看法你是沒法在微信上看到的,你可以在無秘和他們進行很安全的互動。
我們做的是熟人之間的匿名社交應用,陌生人之間的匿名社交我們興趣不是很大。這兩種定位做出來的產品形態(tài)是很不一樣的。
記者:我們看到無秘目前2.4.1版本的產品形態(tài)有四個選項:展示(微博式的熱門feed,分為全部、朋友圈、熱門);發(fā)布;提醒;消息(IM形態(tài),添加了群聊);右上角的小點(添加朋友、反饋、設置)。請問我們這么安排產品結構的原因是什么?(注:采訪時無秘尚未升級到3.0版本,目前無秘的UI架構已經發(fā)生變化)
林承仁:無秘的用戶關系是基于通訊錄的,我們希望用戶在平臺上可以不去考慮身份負擔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一種是微信朋友圈的做法,我們是匿名朋友圈,這是一種異步的互動。另一種是實時的一對一或者群里面的聊天。
在無秘升級之后,我們會讓用戶和他的朋友進行更加方便的匿名互動,這會采用IM的形態(tài)。后面要增加的幾個新功能都是我們自己獨創(chuàng)的。
記者:我們是否會考慮加入變聲語音的信息載體形式?
林承仁:我們覺得信息載體的形式有很多種,關鍵在于你把它放在什么樣的產品形式里。目前我們并沒有感覺到有在信息流里面加入語音功能的需求。用戶目前還是更多的對于文字需求比較強烈,我們覺得使用變聲語音的用戶不會很多。
記者:咱們談一下無秘在用戶獲取方面的策略和效果?無秘是今年4月初上線的,當時我們是如何解決冷啟動問題的?
林承仁:我們的做法比較激進一點。我們最開始的產品定位就是爆料,這個定位導致當時有很多內幕類型的消息在這個平臺上爆發(fā)出來。所以,當時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吸引了大量的人群進入了平臺,冷啟動的過程就完成了。這是我們最早期的一個策略。
到了后期我們就未必要做爆料的事情了,用戶通過私密話題來互動、進行交流都是可以的。
目前我們獲取新用戶的策略基本都是口碑傳播了。我們在熟人匿名社交領域是最大也是知名度最高的,我們在這個領域具備了明顯的先發(fā)優(yōu)勢,其他人是很難追上我們的。當然,我們也會做一些其他的渠道推廣,這些是比較次要的。我們現在單個新用戶的獲取成本只有幾毛錢。
記者:新用戶從注冊到形成匿名關系網絡的典型過程是怎樣的?
林承仁:新用戶會通過手機號注冊,我們會匹配他和通訊錄里朋友的關系。他就會很自然的看到匿名朋友發(fā)布的消息,然后就可以進行互動、IM私聊??梢岳斫鉃橐粔K是異步的交流,一塊是IM實時交流。
記者:能否談一下目前的注冊用戶數?
林承仁:具體數字不方便透露,但可以說是在千萬級的。
記者:無秘從4月份開始確實是經歷了一段火爆的過程。我們想了解一下從一開始到目前無秘用戶活躍度的變動趨勢。無秘是怎么處理相關問題的?
林承仁:我們的歷史過程會稍微曲折一點。我們曾經經歷過幾次下架的風波,用戶數起來之后又被下架。這是一個起起跌跌的過程,但我們的曲線總體而言還是很好看的。從后臺數據整體傳遞的信息來看,我們對無秘產品的未來還是很有信心的。無秘并不是一款忽生忽滅的現象級產品。
記者:我們來談一下用戶留存的問題吧。匿名社交網絡是很難形成強關系的,在這個前提下無秘希望如何長期有效的留住用戶?
林承仁:我的看法是,匿名的語境下我們不需要額外的再去建立任何的強關系。因為用戶的底層通訊錄本身就是強關系的網絡。我們更多的是把用戶現成的關系直接拿來用,我們并不需要幫用戶建立其他的關系鏈。
我們的初衷是讓用戶在已有的關系鏈上和他們的朋友實現匿名的互動,這是我們想要滿足的需求。無秘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幫助用戶找到新的朋友。我們不做關系鏈,我們利用關系鏈。我們會在用戶已有的關系鏈基礎上開發(fā)滿足用戶需求的場景。
記者:外界也有聲音表示熟人匿名社交會牽涉到一些道德、倫理方面的影響。也有些用戶玩一段時間之后會感覺正能量太少而選擇離開。無秘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林承仁:我的看法其實很簡單,我們今天發(fā)明了一把刀,你可以用它來切菜也可以用來傷人。其實工具只是一個工具而已,作為一個工具,它肯定會有正面和負面的形態(tài)。作為創(chuàng)業(yè)者,我們考慮的是如何讓這個產品更好的長期的走下去。我們覺得只是盯著一個事物的負面是一種有失偏頗的態(tài)度。
我們在這個過程里也在不斷的防范負面的東西出來。比如說,有很明確的一些東西我們是不鼓勵出現的。我們禁止討論政治、色情、廣告、點名惡意中傷他人的內容我們都不要,這些是我們的底線。
以點名中傷他人的處理方式為例,我們會通過大數據發(fā)掘來提取有人名的信息,提取出來的信息會經過人工審核。我們還設置了嚴格的禁言懲罰制度。我們會通過技術和人工機制共同引導用戶的行為。
記者:無秘的關鍵用戶體驗有哪些?我們如何識別?如何解決相關問題?
林承仁:我們覺得最核心的還是在于用戶需求而不是用戶體驗。第一,用戶的需求場景是否打到用戶的痛點;第二,需求是否是長期的。這是我們判斷整個產品最核心的兩個點。
其他的像用戶體驗、UI設計、交互體驗等等雖然也很重要,但相對來說是沒有這么核心的。綜合而言,需求點抓的準不準會決定整個產品的成敗。
記者:那你覺得無秘抓住用戶最強的痛點是什么呢?
林承仁:我認為應該是用戶想要了解他朋友比較私密的那一面。這是一個很強的需求點。講得直白一點,人們都有對八卦信息的消費欲。你到便利店去的時候通常會看到結賬的地方擺著八卦的雜志。為什么會這樣?這個背后是有相應的商業(yè)和心理需求驅動的,這種心態(tài)是人性的一部分。
記者:無秘在商業(yè)模式上有哪些預期呢?
林承仁:我們想了很多的模式,未來還是需要不斷的迭代和驗證才能確定是否可行。
- 蜜度索驥:以跨模態(tài)檢索技術助力“企宣”向上生長
- GitLab將告別中國區(qū)用戶:是時候選擇新的“極狐”或保護賬號了
- 蘋果明年推至少22款新品,阿里非洲首站啟動,科技新品盛宴拉開帷幕
- SUSE預測:未來私有AI平臺崛起,讓我們共同見證AI的未來
- AI伴侶“小奇”:奇富科技重塑金融服務體驗的探索之作
- 揭秘軟銀孫正義神秘芯片計劃:打造超越NVIDIA的未來科技新星
- 大模型創(chuàng)企星辰資本獲數億融資,騰訊啟明等巨頭入局,人工智能新篇章開啟
- 大模型獨角獸階躍星辰融資新動態(tài):數億美金B(yǎng)輪,揭秘星辰未來之路
- 哪吒汽車創(chuàng)始人資金遭凍結,1986萬元股權風波引關注
- 本田與日產醞釀合并:明年6月敲定協(xié)議,新公司社長待本田推薦
- 金融大模型新突破:百川智能Baichuan4-Finance引領行業(yè),準確率領先GPT-4近20%,變革金融業(yè)未來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