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斯科特·斯威夫特在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舉行的新聞會上發(fā)表講話。(新華社發(fā))
新華社北京8月23日電(記者惠曉霜)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斯科特·斯威夫特22日說,已經在“約翰·S·麥凱恩”號導彈驅逐艦受損艙室內發(fā)現部分在相撞事件中失蹤艦員的尸體。
【或再“創(chuàng)紀錄”】
斯威夫特在新加坡舉行的記者會上說,潛水員當天潛入進水艙室,發(fā)現一些尸體。另外,在事發(fā)海域參與搜救的馬來西亞海軍也發(fā)現一具尸體,有待確認尸體是否為失蹤艦員之一。馬來西亞海軍說,馬方軍艦當天下午在碰撞地點西北約8海里處發(fā)現一具尸體。
斯威夫特說,搜救將持續(xù),直到確認已經不可能發(fā)現艦員。
“麥凱恩”號21日清晨在新加坡以東海域與一艘3萬噸級油輪相撞,10名艦員失蹤,3名艦員受傷。
這艘“宙斯盾”型驅逐艦左舷水線部分被撞出一個大洞,部分艙室進水,包括艦員寢艙。
如果10名失蹤艦員全部被確認死亡,將超過6月美軍另一艘同型驅逐艦與商船相撞事件中死亡艦員人數,成為2000年以來致死美軍艦載人員數量最多的單一事件。
6月17日,同屬第七艦隊的“菲茨杰拉德”號在日本外海與一艘貨輪相撞并嚴重受損,7名水兵喪生,包括艦長在內的3人受傷。
2000年10月12日,美國“科爾”號驅逐艦在也門南部亞丁港補充燃料時遭到一艘裝滿烈性炸藥的小船襲擊,造成17名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隊員死亡,28人受傷。
除“麥凱恩”和“菲茨杰拉德”號先后發(fā)生嚴重相撞事件外,太平洋艦隊兩艘巡洋艦今年早些時候分別在朝鮮半島和日本以外水域各發(fā)生與漁船相撞和觸礁事件。
【拋出“陰謀論”】
麥凱恩”號相撞原因尚未查清,一些美國媒體稱,這艘軍艦的行駛操縱系統(tǒng)可能遭黑客入侵,從而未能避免碰撞。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援引一名海軍官員的話稱,相撞發(fā)生前,“麥凱恩”號的操縱系統(tǒng)一度失靈。但這一報道沒有更多細節(jié)。
在美國麥克拉奇報業(yè)21日的一條報道中,一名美國海軍前信息戰(zhàn)專家和一名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專家表示,“麥凱恩”號有受到黑客攻擊的可能。
美國海軍作戰(zhàn)部長約翰·理查森21日宣布,將在海軍中進行大規(guī)模調查,所有艦隊將暫停行動一至兩天,討論如何確保安全和有效地執(zhí)行任務。此外,第七艦隊將受到調查,包括裝備維護、艦船導航、人員訓練及資格認證等方面。
至于美艦遭黑客攻擊的說法,理查森僅表示,不排除一切可能性,但是眼下沒有跡象顯示相撞為蓄意或者軍艦操控系統(tǒng)遭破壞或黑客入侵。
斯威夫特22日表達了相同觀點。他同時說,美艦上述4起相撞或觸礁事件“不能被視為個案”,調查行動將尋找“這些事件是否有共同的根本原因。如果有,將怎么解決”。
【不要“疲勞駕駛”】
對許多專家而言,美艦接連發(fā)生碰撞事件的原因在于自身,或者是訓練問題,或者是麻痹大意,或者是“疲勞駕駛”。
知名防務媒體英國簡氏集團海上防務專家里茲萬·拉赫馬特告訴美聯社記者:“美國海軍一直在南太平洋地區(qū)開展大量活動,隨之引發(fā)的問題就是,在這么多地區(qū)活動,部隊是否受得了。艦員可能已經疲勞。如果我是調查人員,就會有這樣的疑問:這樣的行動節(jié)奏是否有可持續(xù)性?!?/p>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海軍史教授安德魯·蘭伯特認為,相撞可能緣于美國海軍的“指揮文化”。他說:“數十年來一直是最大最強的海軍,能讓人驕傲自大。在海上,這可不是好事?!?/p>
蘭伯特說,“麥凱恩”和“菲茨杰拉德”號事件的相似之處在于,這兩艘艦都與龐大的商船相撞,后者在軍艦雷達顯示屏上是龐大目標,不可能不被發(fā)現?!叭绻銢]看見這樣大體積的船,只有兩種可能:一是雷達關機了,二是你沒看雷達?!?/p>
就在“麥凱恩”號相撞事件數天前,美軍處分“菲茨杰拉德”號驅逐艦多名官兵,認定艦長“缺乏領導能力”、艦員“航海技術糟糕、放哨時出現失誤”,從而導致相撞。
- 英特爾火力全開炮轟AMD和英偉達:漏洞數量及危害性“遙遙領先”
- SUSE發(fā)布SUSE Edge Suite 與Edge 3.2 ,助力零售企業(yè)實現無縫化運營
- Gartner:2025年全球IT支出將達到5.61億美元,同比增長9.8%
- 消息稱去年全球IT支出超過5萬億美元 數據中心系統(tǒng)支出大幅增加
- 2025年全球數據中心:數字基礎設施的演變
- 谷歌押注多模態(tài)AI,BigQuery湖倉一體是核心支柱
- 數字化轉型支出將飆升:到2027年將達到4萬億美元
- 量子與人工智能:數字化轉型的力量倍增器
- 華為OceanStor Dorado全閃存存儲榮獲CC認證存儲設備最高認證級別證書
- 2024年終盤點 | 華為攜手伙伴共筑鯤鵬生態(tài),openEuler與openGauss雙星閃耀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