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當AI入職FBI,克格勃直呼內行
“城市東部的一所房屋有炸彈即將爆炸!”
“炸彈是由捕鼠器,ACDelco品牌AA電池和鍍鋅管碎片組成的,似乎跟轟炸機有關?!?/p>
“恐怖分子來電,第五枚炸彈已經在聯(lián)邦快遞的傳送帶上了!”
上述劇情如果發(fā)生在好萊塢電影里,此刻一定會出現(xiàn)一群運籌帷幄的聯(lián)邦調查局分析師,在蛛絲馬跡中開展一場爭分奪秒的競賽,利用各種類型的數(shù)據(jù)中,抽絲剝繭,作出預判,再與一線特工們緊密合作,阻止悲劇的發(fā)生。
這事兒聽起來,是不是比下象棋、寫文章、玩游戲、替人巡邏、流水線“打工人”要炫酷多了?
最近美國情報高級研究項目活動(IARPA)提出利用人工智能來預測地緣政治事件,進而找出恐怖分子、黑客或任何被認為是美國敵人的人,所以我們就借此機會,聊聊AI做情報分析師這事兒,到底靠不靠譜。
科學算命:美國情報機構來了一位新員工
IARPA所自主的一些項目,從技術角度看都是我們熟悉的名字:量子計算、低溫計算、人臉識別、通用語言翻譯等等,這些看起來人畜無害的項目,好像和BAT這種大廠的實驗室沒啥不一樣。
但作為一個由間諜以及博士精英們組成的機構,一切顯然不會這么簡單,IARPA可以說是美國政府秘密項目中風險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個,因為它需要告訴決策者未來可能發(fā)生的地緣政治事件。
他們關注的大多是諸如:G7成員國是否會(在某一特定日期)對敘利亞發(fā)動軍事攻擊?委內瑞拉一個月內究竟能生產多少石油等等,之類的硬核題材。
那AI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比如IARPA資助的一個名叫SAGE的項目,就是利用機器學習來進行協(xié)同預測,通過合作將大量的人類非專家預測因子集中起來,使它們“比單一的人類專家預測得更準確、更快”。
通過這一混合模型,SAGE可以向人類提供機器從圖表中獲得的信息,將趨勢可視化呈現(xiàn)出來,以及AI做出的具體預測。
該項目的負責人、南加州大學維特比信息科學研究所(ISI)人工智能部主任阿蘭·加爾斯泰安(Aram Galstyan),前不久就發(fā)聲說,SAGE成功預測了朝鮮何時將發(fā)射導彈試射。聽起來是不是很刺激?
放在上古時代,擁有占卜未來能力的AI絕對會成為部落里權利最高的大巫師。不過子不語亂力亂神,想必大家更想知道這種玄而又玄的能力到底是怎么來的。
耳目、尖兵、參謀:分析師的職場密碼,AI學會了幾招?
明明AI連預測個天氣都時準時不準,怎么就突然能預報國家大事了?
用南加州大學計算機科學家弗雷德·莫爾斯塔特(Fred Morstatter)的話來說,“AI之所以有效,是因為人類有硬幣的一面,而機器有硬幣的另一面”——不是針砭時事、運籌帷幄,而是與以前的分析工具相比,讓人類更加準確地抵達未來。說人話就是提高“猜中”的概率和效率。
就拿雙十一剁手來說,電商網站的“猜你喜歡”合你心意的幾率越來越高多了,其中就有分析預測模型的功勞。
國家大事也同樣遵循這一定律,在各類犯罪行為發(fā)生之前,通過不正常的間諜活動、社交網絡動態(tài)、消費記錄等等,來分析和研究對象的行為與活動,將潛在損害扼殺在搖籃里。所以AI在政治預測中起到的作用,更像是一個情報分析師,而非指哪兒打哪兒的超級特工。
一個情報分析師應該具備哪些能力?簡單來說有三個:耳目、尖兵、參謀,AI又做到了哪一階段?
1.無處不在的數(shù)字“耳目”。
預測的前提,是在數(shù)據(jù)收集環(huán)節(jié)就能夠提供給分析師們足夠規(guī)模的準確而有效的數(shù)據(jù)。
古代的大巫師靠燒龜殼、看星象來“未卜先知”。而IARPA的操作模式,就將數(shù)據(jù)收集通過人工智能進行自動化管理,根據(jù)《匹茲堡郵報》的報道,該系統(tǒng)“能夠全天候記錄世界各地所有人的生活?!?/p>
其中包括了每一篇Facebook帖子、推特和YouTube視頻;每一個收費站的標簽號碼;每一個GPS下載、網絡搜索和新聞提要;每一個街頭攝像機視頻,甚至是每一次外賣下單和餐廳預約……
IARPA的系統(tǒng)讓程序沒日沒夜地不斷訪問并抓取這些數(shù)據(jù),輸送到上游來支撐決策。
2.先知先覺的模型“尖兵”。
每個人對數(shù)據(jù)的敏感度和運用能力是不同的,一個對各種信息和情報變化不敏感的人,自然無法從中洞察并做出對未來的判斷和預測,也就是缺乏態(tài)勢感知(Situation Awareness,SA)的能力,而AI亦如是。
要在讀懂大量信息和情報的基礎上,結合復雜的國內外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環(huán)境等等,找到規(guī)律,這就需要復雜且高性能的模型了。
模型,也就是一種預測的基本方法論,就像媒體們總愛拿“義烏指數(shù)”來預測美國大選結果(競選者的應援道具如旗子等大多是由義烏生產的)一樣。一個有效的預測模型,可以成為一把尖刀,在紛繁的大數(shù)據(jù)中間庖丁解牛、抽絲剝繭。
這一部分可以說是科技競賽的核心機密了,IARPA到底采用了哪些算法創(chuàng)新我們不得而知,但從大體來看,一般通用的包括決策樹、回歸技術、聚類算法、深度神經網絡等等,結合NLP自然語言處理來理解網絡信息,來綜合判斷事件的走向與結果。這也是一個科技廠商的大練兵場,比如在2015年巴西世界杯期間,谷歌、微軟、百度、高盛等巨頭就對全部64場比賽的勝負結果,以及冠軍和黑馬進行了預測,哪家準確率更高大家可以自己搜搜看。
3.不令而信的決策“參謀”。
光有模型,那豈不是沒有人類啥事兒了?如果要評選“最晚被AI搶走崗位的職業(yè)”,那情報分析師一定位居前列。原因無他,分析的目的是為行動服務的。
尤其是IARPA這樣的情報機構,最終是要針對各種可能的突發(fā)政治事件、公共危機、恐怖活動等等,迅速產出針對性、國家性的戰(zhàn)略決策。
這就需要兩個前提:第一,創(chuàng)新。分析師更強調基于隱性知識的處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論斷和建議。對于未來不確定的事物,個人的既有知識與經驗就極為重要了。如果拿情報流程鏈來說的話,數(shù)據(jù)收集與模型分析大概處于前半段,而后半段能改變事情走向的則來自于專家的智慧結晶。
尤其是一些主觀層面的信息,必須面對面溝通才能從表情、言談舉止中反映出來,依然需要人類分析師出馬,AI在后端提升的效率優(yōu)先;還有一些隱藏信息,像是一些國家大政方針之類的報告等等,在網絡上可能根本就沒有任何數(shù)據(jù)留存,也讓AI心有余而力不足。在這個AI連小學生作文都寫不好的當下,人類分析師的飯碗自然端的穩(wěn)穩(wěn)的。
IARPA就每3年到5年輪換一批項目經理,這些人往往來自各個領域,比如語言學、航空航天、原子物理、人工智能、生物識別、神經科學等等。
第二,影響力。
分析師所找到的“政策密碼”,不能閉門造車,最終要在現(xiàn)實中接受檢驗,而執(zhí)行力度就取決于其建議被認可的程度了。如果是AI上馬,它能保證執(zhí)行者不用三令五申就會遵守服從嗎,能讓隊友們勇往直前時不需要為判斷失誤而擔憂嗎,預測錯誤導致行動失敗的責任又如何劃分呢?
換句話說,分析師兜售的是一種具有不確定性的“思想商品”,這就需要其具備能夠與他人發(fā)生關系、獲得認可,并推動他人更充分地展開行為的能力。
技術與影響力,在分析師這一角色的能力體系中互為表里。少了后者的AI,目前只能當個“工具人”。
讀到這里,或許我們不會對IARPA的AI動作有太高的憂慮感。不過,此前我國也有領導人提出了“從科技規(guī)律出發(fā)前瞻思考世界科技發(fā)展走勢,提出咨詢建議,開展科學評估,進行預測預見,在國家宏觀決策中發(fā)揮建設性作用”的意見。
我們能從IARPA打造AI情報師的經驗中,去粗取精找到什么收獲嗎?
變局之前:AI情報待解的隱患
盡管兩國國情不同,但從美國政府機構將AI引入情報工作的動作以及引起的輿論反響中,也可以幫我們規(guī)避掉許多不必要的煩惱。
目前來看,IARPA的AI實踐有幾點值得探討。
首先,AI預測結果只在小部分范圍內有效,并沒有更多案例被曝光。除了技術本身的原因之外,許多地方的數(shù)據(jù)覆蓋范圍并不普遍也有著直接關系。數(shù)據(jù)是預測的前提,數(shù)據(jù)不足自然會出現(xiàn)失真的情況。
還有一些領域的規(guī)律不明顯,充滿了突發(fā)事件和意外影響,比如商界相對于農林牧漁等傳統(tǒng)行業(yè),時不時就有人為因素影響,這些都需要不斷實時修正。
因此,AI在信息 、知識的獲取和處理上所體現(xiàn)出的極強能力,值得重視,卻也不用過度緊張。
另外,IARPA在AI情報分析上過度發(fā)力,已經開始侵犯公民的信息邊界。此前就有媒體曝出,IARPA對國家安全局收集的數(shù)百萬私人海外通信進行數(shù)據(jù)挖掘,盡管其目的是防止恐怖活動,但濫用和侵犯隱私權的可能性也已經引起了不少觀察家的警覺。
在美國,這樣的事情還不在少數(shù),2017年,F(xiàn)acebook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國政府的78890條信息請求,41%來自美國,其中85%的請求得到了批準,同時也向谷歌、蘋果和其他公司提出了類似的要求。
美國國土安全部(U.S.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的一篇帖子也顯示,他們正試圖創(chuàng)建一個系統(tǒng),能夠“全天候訪問有密碼保護的影響力人群的個人社交媒體,并從內容、情感、數(shù)量等方面進行分析”。
如何平衡好公民隱私安全與國家利益之間的問題,考驗著政府對待數(shù)字化、智能化技術的管理水平。
而在沒有給出具有說服力的共識方案之前,我想大多數(shù)人都會更希望這一天更慢一點到來。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xiàn)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 賽力斯發(fā)布聲明:未與任何伙伴聯(lián)合開展人形機器人合作
- 賽力斯觸及漲停,汽車整車股盤初強勢拉升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