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國與中國科技脫鉤?離開中國的硅谷還是那個硅谷嗎?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文:劉興亮
編輯:李碧瑩
校對:何燕
全球科技已經逐步一體化,相互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脫鉤?怎么脫?
自1939年,比爾·惠利(Bill Hewlett)和戴維·普克(David Packard),從帕羅奧多市的一間汽車庫里,正式創(chuàng)建惠普公司時,硅谷就開始了從無名之輩到家喻戶曉的歷程。
中國市場對硅谷發(fā)展舉足輕重
毫不夸張地說,金融和科技就是當代美國經濟的兩大引擎,前者由華爾街主導,而后者則由硅谷引領。相比較而言,華爾街依然是全球經濟的晴雨表,雖然顯得老態(tài)龍鐘;而硅谷則一副新貴的模樣,在世界舞臺星光熠熠。
從基礎的半導體到互聯(lián)網,再到人工智能,硅谷就如同一個技術的礦井,源源不斷的井噴出新的技術、新的名詞、新的理念以及新的模式,讓人目不暇接。
與此同時,它也像一塊磁鐵,具有強大的磁場,將全球的資本和人才,源源不斷地從世界各地吸引過去。風險資本和技術人才形成強烈的化學反應,催化一家又一家的明星公司出現(xiàn)在股票市場上,而且能夠迅速占領靠前的榜單。
一家公司要實現(xiàn)規(guī)模的擴張,離不開巨大的市場。市場帶來的利潤一部分成為股東的投資回報,另一部分則進入公司實體,進一步提升技術研發(fā)和市場開拓,形成正向循環(huán)。
毋庸置疑,硅谷在新技術的研發(fā)方面是獨一無二、無可匹敵的;但在另一方面,雖然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與消費市場,但是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單單一個美國市場,顯然滿足不了技術領導者和金融資本家的胃口。所以,如同我們看到的,幾乎是有人的地方,都會出現(xiàn)來自硅谷的技術。
硅谷的發(fā)展,一方面來自于自身的技術研發(fā),通過技術進步來實現(xiàn)躍遷;另一個方面,來自于市場的開拓,技術開拓了市場,市場則反作用于技術、促進技術的進步。
而在這個全球化的市場中,擁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同時擁有發(fā)達的通信和交通網絡基礎設施的中國,無疑在硅谷CEO們的心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從惠普、IBM、英特爾 、微軟,到后來的高通、蘋果,這些巨頭的財報里,來自中國的份額都是舉足輕重的。
中國在信息技術領域獲得諸多成就
過去三十年,中國在經濟方面實現(xiàn)了騰飛。改革紅利和人口紅利疊加,加上人們的勤勞,中國創(chuàng)造了奇跡,令全世界矚目。與此同時,在科技上,尤其是在信息技術方面,中國也取得了很多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
比如,在超級計算機方面,2020年最新前十榜單顯示中國占據(jù)兩席,分別居于第四和第五位;在存儲方面,全球權威分析師機構Gartner發(fā)布2019年第四季度外部存儲市場份額報告顯示,華為2019年全球市場份額排名首次進入前四。網絡通信方面,全球僅有的幾家大型通信設備制造商,中國就有華為和中興兩家。全球云計算市場,Gartner公布2019年云計算市場數(shù)據(jù):阿里云蟬聯(lián)全球第三、亞太第一。而手機制造商方面,全球除了蘋果和三星,其他的大型廠商都來自于中國。
在消費級無人機市場,大疆則獨領風騷;在時下熱門的人工智能的賽道上,中國除了阿里、騰訊、百度、科大訊飛之外還有「四小龍」的商湯,曠視,云從,依圖,以及其他的大大小小的公司;在計算機視覺,自動駕駛,醫(yī)療影像,智能語音等方面形成了金字塔式的方陣。
▲圖片來源:pexels
不難看出,在過去三十年,中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依賴美國,單純的進口輸入;第二個階段,簡單模仿階段,比如互聯(lián)網早期的門戶網站、搜索、電商;第三個階段,站穩(wěn)腳跟階段,比如在很多領域的逐漸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力,甚至在細分領域的超越。
在技術方面,中國不再只是單純的依賴,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硅谷技術的輸出市場。中國正在科技領域里,和美國一樣貢獻和輸出自己的技術。
當然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在科技方面和硅谷叫板。在這方面,中國的科技領袖還是謙遜、低調和務實的。
客觀地說,在信息技術方面,和美國相比,中國的科技還有著不小的差距。
中國在技術應用進步很大,在科學領域仍然不夠強
科技這個詞,包含著科學和技術兩個方面,科學是基礎,技術是建立的科學基礎上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
美國在基礎科學方面的實力,別說中國,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都沒有實力叫板,這一點無論是從信息技術的歷史和現(xiàn)狀,都毋庸置疑。信息技術也是建立在數(shù)學、物理和化學甚至生物這些基礎科學基礎上的。從歷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名單上,就可以看出美國的實力。
技術分為基礎技術和應用技術。比如在信息技術里,作為基礎的是芯片、算法、操作系統(tǒng)、數(shù)據(jù)庫、通信協(xié)議等等,而我們熟知的消費電子產品,手機APP這些東西則偏重于應用技術。
在應用技術方面,中國確實有很多值得稱道的產品,但是在基礎技術成果里,中國還是部分依賴于英特爾、高通、谷歌、微軟和英偉達等公司。
不同于應用技術,基礎技術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很難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xiàn)所謂的「彎道超車」。
這一點,我相信中國的科技領袖都是十分清楚的。正因為如此,中國的科技巨頭這些年陸續(xù)加大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資,比如阿里成立「達摩院」,其他的巨頭都不斷地成立各種基礎技術的實驗室或者研究院,從世界范圍內招募科學家,希望借此增強自己在基礎技術方面的實力。
中美科技難以脫鉤
美國有著較強的科技研發(fā)能力,中國有著最好的應用市場。美國和中國,本來形成良好的互補關系,應該是互利互惠的,我們也總能聽到「科技無國界」的呼聲,但是在目前的國際政治和經濟形勢下,科技卻不可避免的被卷入政治之中。
美國某些政客針對中國的意圖非常明顯,一批又一批的中國高科技公司和科研院所上了他們的負面清單。
美國這樣一個號稱具有「包容」精神和倡導「自由」的國家,竟然對中國以5G為代表的科技領域的競爭力感到害怕,無法包容中國的科技發(fā)展,寧愿放棄自由的精神,也要針對中國的科技發(fā)展筑起多重壁壘,確實讓世人大跌眼鏡。
不過如果回顧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美國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中國也不是在科技領域里第一個被針對的國家,因為前有日本,再前面就是蘇聯(lián)。
美國現(xiàn)在這種姿態(tài),其實是忘記了自己的科技競爭力也是全世界不同國家的科技人員,在各個不同領域里合作的成果。無論是在基礎領域,還是技術領域,美國都享受著世界很多國家的科研成果。單純依靠美國人的能力,絕對不會有今天這樣的輝煌成就。
別的不說,就我們熟知的分布在全世界無數(shù)服務器上運行的Linux操作系統(tǒng),就是芬蘭人最早開發(fā)出來的。之后,很多Linux系統(tǒng)愛好者在開源的系統(tǒng)上不斷做著自己的貢獻。而我們熟知的安卓系統(tǒng),也是基于Linux內核而開發(fā)出來的。
美國再強大,也沒有底氣說自己可以孤立地去開發(fā)所有的系統(tǒng)。無論是基礎科技領域,還是在開源軟件的世界,美國和全世界的科研技術工作者共同推動了科技的進步,而不是美國一家就能做成的。
全球化其實不僅僅是經濟的全球化,還有科技的全球化。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國家與國家之間是相互依賴的關系,而不應該是敵對關系。但是如果美國某些政客確實想一意孤行、與中國針鋒相對,那么其實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損招。
▲圖片來源:pexels
舉例來說,在5G領域,中國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如果美國對中國加以限制,就會延緩美國在超寬帶、物聯(lián)網領域的發(fā)展進程。
在人工智能領域,算法需要數(shù)據(jù)來訓練和測試進行優(yōu)化,還要在應用場景中不斷獲得反饋從而調優(yōu),使得算法的精準度更高。而中國龐大的應用市場必將產生世界上最龐大的數(shù)據(jù)資源,這對于全世界包括美國的人工智能專家是不可缺少的「能源」。
更不用說,在芯片領域,中國這個市場將會越來越大,龐大的應用市場將會為芯片本身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市場反饋和資金支持,從而反向推動芯片公司的發(fā)展和技術進步。
中國和美國在科技領域的關系,本來應該是拋開政治,在不同領域展開各種合作,形成良好的互補關系。然而,最近卻聽到「中美科技脫鉤」的言論,不禁莫名驚詫。
中國和美國在科技領域里脫鉤,不是說脫就能脫的。全球科技已經逐步一體化,相互之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怎么脫?
舉例來說,在以5G為首的無線通信領域,在專利方面,各個國家手上都抓著一大把專利,比如中國的華為與中興、歐洲的愛立信與西門子、美國的高通與蘋果、韓國的三星等,你不讓我用你的專利?行,你也別用我的。這下好了,大家都不要做了,做不下去了。5G不做了行嗎?當然不行。
脫鉤,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真「脫」了,就是「雙輸」。美國的技術,少了中國這個巨大的應用市場,就如同一個武林高手,總是缺少那么一塊用武之地,總覺得不暢快;而中國龐大的工業(yè)和消費者需求,也需要美國的技術來推動和滿足。兩國的科技工作者,在內心里都希望通過合作來加快技術的研發(fā)進程。
退一萬步說,像脫鉤這種小概率事件,如果真的發(fā)生了,那么也是歷史的短暫倒退。無可否認,歷史的倒退也是可能的,歷史上也發(fā)生過,但在人類的歷史長河里,暫時的倒退是無法改變歷史進程的,充其量只能是「以退為進」,為下一輪的前進積蓄爆發(fā)的力量而已。
世界這個命運共同體的命運,絕對不是由少數(shù)政客決定的,而是由全世界的人民決定的。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xiàn)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 賽力斯發(fā)布聲明:未與任何伙伴聯(lián)合開展人形機器人合作
- 賽力斯觸及漲停,汽車整車股盤初強勢拉升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