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相互掐架,日韓貿易摩擦是否只是半導體產業(yè)之爭?
文|陳選濱
來源|智能相對論(aixdlun)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驚人的相似。”——馬克·吐溫
2019 G20峰會剛過不久,中美貿易摩擦稍稍緩和,7月1日,日本經濟產業(yè)省宣布,限制對韓國出口用于制造電視機和智能手機的三種半導體材料,其中包括氟聚酰亞胺、光刻膠和高純度氟化氫。
此重磅消息一出,韓國半導體產業(yè)首當其沖,三星電子、LG等韓國企業(yè)股價出現小幅度下降,情態(tài)不容樂觀。
截止目前最新消息,日韓因“限制半導體材料出口”的問題形成相對緊張的外交關系,一方面是因日方舉措而導致韓國民眾反日情緒高漲,抵制日貨的行為自民間興起;另一方面,日本經濟產業(yè)大臣世耕弘成對外表示,日方“根本沒有考慮”撤銷限制。兩國的對立應會持續(xù)一段時間,繼續(xù)影響兩國經濟貿易。
一向倡導貿易自由的日本為何突然韓國舉起“貿易制裁”的利刃?據數據顯示,2019年Q1兩國的貿易額占比約為5.55%,韓國作為日本的第三貿易伙伴,在半導體供應鏈上更是上下游協(xié)同共贏的利益關系。
這一次兩國之間的經濟角力,似乎更加耐人尋味,歷史、政治或技術的權重都值得思索。
冷漠的兩國關系,是歷史的追責,是政治的博弈
回顧日韓的關系,或許沒有什么比這更加玩味,過去是主權之爭的敵對關系,現在同為美國的同盟伙伴,因經濟利益而趨同,又因歷史論斷而作梗,進退之間,皆是愛恨。
歷史始終有一道日本給予韓國的傷疤,強征勞工案和慰安婦問題是挑開這道傷疤的刺,也成為本次貿易摩擦的導火索。
2018年10月30日,韓國大法院就4名二戰(zhàn)時期遭日本強征的韓國勞工索賠一案作出最終判決,判處涉事日本企業(yè)新日鐵住金公司向每名原告賠償1億韓元。
對此,日方表示于1965年兩國恢復邦交,簽署《韓日請求權協(xié)定》,并基于該協(xié)定向韓國提供5億美元經濟援助,韓國當局政府承諾可視為對被強征受害者的補償,相關問題已得到徹底且最終解決。
然而,韓國政府無視該承諾,并查封凍結日本企業(yè)在韓資產,計劃拍賣該類資產作為強征勞工案的補償。
此舉直接損害了日本企業(yè)的利益,日本內閣曾于本年度1月初旬表示,就此事對韓國采取對抗措施。如今看來,此次“貿易制裁”多少源于本次強征勞工案的影響,日方予以強硬的態(tài)度重新審視日韓關系。
除此之外,慰安婦問題一直是日韓的焦點問題,特別是于2015年迫于美方壓力,樸槿惠政府與日本簽訂“慰安婦”協(xié)議,并于2016年成立“慰安婦”受害者資金會,更加激發(fā)韓國民間的情緒。
2018年11月21日,韓國文在寅政府宣布,解散該基金會,觸發(fā)日本強烈反彈,堅決抗議韓國的毀約行為。
如今看來,在去年的強征勞工案與慰安婦問題上,兩國關系已經因為歷史遺留問題已經陷于“外交冰點”。
歷史難有論斷,以韓方看來,樸槿惠政府草率“賣國”的行為是可恥的;以日方看來,文在寅政府兒戲“毀約”的行為是可恨的。最終,以歷史的緣由損害日本的當局利益,足以成為日本“報復”韓國的理由。
值得“智能相對論”一提的是,本月21日為日本參議院選舉,根據日本廣播協(xié)會(NHK)本月初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超過38%的受訪者選擇“沒有特別支持的政黨”,超過所有政黨的支持率。
對此,安倍政府此時的對韓舉措不排除政治博弈的可能,期望通過國家對立激起民族情緒,拉攏中立民眾的選票。
據數據顯示,日本產能在全球氟聚酰亞胺總產量的占比為90%,高純度氟化氫占比70%,韓國大多數半導體材料皆是從日本進口。同時半導體產業(yè)在韓國出口總量上占比高達20%,一直是韓國支柱性產業(yè)。日本此次舉措可算是精準打擊韓國產業(yè)的生命線。
技術思慮,日本會是半導體產業(yè)中“抽梯子”的人嗎?
德國思想家李斯特曾用“抽梯子”作為比喻,一個人當他已經攀上了高峰以后,就會把他逐步攀高所使用的梯子一腳踢開,免得別人跟著他上來。
回到日韓的貿易摩擦中,便存在這樣的思慮,是否因為韓國的半導體技術對日本造成了威脅,而導致日本對其進行制裁,踢開他繼續(xù)攀登的梯子?
回答這個問題,或許得需要從日本的半導體技術和整個半導體產業(yè)鏈開始講起。
三十年前,日本曾是全球半導體產業(yè)的霸主。
據數據顯示,1985年日本企業(yè)首次位居全球半導體銷量排行榜(包括DRAM在內)的第一名,其后五年內在半導體產業(yè)方面占據全球的半壁江山,可謂盛極一時。
1987年日本在全球DRAM市場的占比高達80%,全球TOP10芯片制造商中日企占六席。1989年日本芯片全球市場占率高達51%,同期遠遠超過美國的36%,彼時韓國芯片占比僅為1%,完全無法與日本匹敵。
日本在半導體產業(yè)方面的強盛引起了美國的忌憚,日美貿易戰(zhàn)爆發(fā)。如同今日的中美貿易戰(zhàn)一般的可恥伎倆,早在三十年前美國對于同盟伙伴便是當頭一棒,直接沖擊日本的半導體產業(yè)。
過去,在半導體產業(yè)上,美國踢掉了日本的梯子。直至1996年7月,日美半導體協(xié)議結束,美國企業(yè)已經超越日本,占據大部分半導體市場份額。
當然,從完整的半導體產業(yè)鏈來看,并不意味著日本從此退出半導體市場。在芯片制造上,陷于日美貿易戰(zhàn)的關系,逐漸向韓國和中國臺灣轉移,便造就了今日美韓企業(yè)主導芯片市場的局面。
在半導體產業(yè)鏈的中游,即集成電路(也稱為“芯片”)模塊,是上世紀80年代日企超越美國的核心產業(yè),后因美日貿易戰(zhàn)而衰落。
之后,日本的半導體產業(yè)重心呈現“逆流而上”的戰(zhàn)略轉移,在產業(yè)鏈上游的半導體材料和半導體設備兩大模塊“落戶”,逐步扎根發(fā)展繼續(xù)成為行業(yè)領袖。
就“光刻膠”這一類芯片制造的關鍵材料而言,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yè)協(xié)會的數據顯示,日本企業(yè)占據全球產業(yè)87%的份額,分別集中在日本合成橡膠、東京日化、羅門哈斯、信越化工、富士電子材料五家企業(yè)。
同時,在14種半導體的重要材料市場份額上,日本占比均為50%以上,無疑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材料出口國。此外,在2018年公布的全球TOP15的半導體生產設備廠商中,日企占7席,美歐分別各占4席和3席。
半導體產業(yè)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yè),上下游的技術壁壘都比較高,在材料與設備方面,日本具有韓國難以望其項背的競爭優(yōu)勢。
所以,在思考是否緣于半導體技術的威脅而導致日方貿易制裁韓國,顯然有些不太合理,至少在目前的產業(yè)經濟層面和國際關系層面而言不理智。
其一,半導體產業(yè)鏈的中游霸主是美國,日本若是有心重回芯片市場,需要直面的下一個重量級對手便是美國,此時陷入與美國的同場競技顯然不利于日本的發(fā)展;
其二,目前中游芯片市場的水比較渾濁,中美貿易戰(zhàn)仍在持續(xù)影響,局勢走向還未明朗,日本此時入局無疑是在徒增消耗;
其三,作為上游供應商,與下游制造商應同屬為利益共同體,在技術上不存在威脅與敵對關系。限流下游從產業(yè)供應鏈和經濟發(fā)展層面都具有反噬自身的負面影響,若是為了技術超越而限制韓國,無疑是飲鴆止渴。
結語:流氓掐架,指東打西
對于日本當局而言,在中美貿易關系相對緊張的情況下,制裁領國同盟顯然是一種負向的經濟舉措,唯一的獲利點便在于政治籌碼。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日本的這種單邊制裁行為終究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流氓行徑。當然,由目前披露的信息來看,日方并沒打算完全的卡死韓國的半導體產業(yè)。
限制,并非完全的禁運;“卡脖子”,并非要捏死韓國。如此游刃有余的經濟舉措,更像是敲打一下韓國,在歷史問題上對于日韓關系的重新審視。
據最新報道,韓方欲要向美方尋求幫助,或許此舉更能契合日本的想法??梢灶A見,在中美如此緊張的情況下,美國斷不會眼看兩個東亞的重要伙伴“互掐”。此時,日本主導的日韓“貿易摩擦”便足以在美國的調和下由日本攫取更多的政治籌碼和利益。
醉翁之意不在酒,日本挑選在這個時間節(jié)點對韓國的半導體產業(yè)出手,看似經濟行為,實則政治博弈;看似對韓國痛擊,實則坐等美國入局,指東打西,在緊張的雙邊關系中獲取利益。
當然,歷史的走向往往比劇本的更加精彩,預計這場貿易摩擦會一直持續(xù)到7月21日日本參議院選舉之后,美日韓的“三國殺”游戲有待觀望。
【完】
智能相對論(微信id:aixdlun):AI新媒體,今日頭條青云計劃獲獎者TOP10,文章長期“霸占”鈦媒體熱門文章排行榜TOP10,著有《人工智能 十萬個為什么》,重點關注領域:AI+醫(yī)療、機器人、智能駕駛、AI+硬件、物聯網、AI+金融、AI+安全、AR/VR、開發(fā)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機交互等。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 賽力斯發(fā)布聲明:未與任何伙伴聯合開展人形機器人合作
- 賽力斯觸及漲停,汽車整車股盤初強勢拉升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