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吳俊宇
許知遠在《一個意外的預言家》這篇文章中提到過我們這個年代的知識狀態(tài):
人人都想抓住一些更確定的東西,渴望用一種簡明的方式來了解所處的時代。它還有一種顯著的緊迫感,一切都在加速,倘若不抓住新潮流,就會被迅速拋棄。這些情緒催生出一種速成的知識潮流,它是TED式的,你要在18分鐘內對一個重大問題做出詮釋,給出解決方案,還要夾帶適當?shù)那纹ぴ?,還要讓聽眾與讀者認為他們抓住了問題的本質。
是的,在知識快速迭代的今天,企業(yè)需要對用戶的這種訴求做出迅速反應。得到、微博、今日頭條,這些平臺幾乎都具備知識分享的功能。
在過去,我們常常把知乎定義為知識問答社區(qū)。不過,在我眼中,歷經(jīng)8年之后,知乎已不僅僅只是問答社區(qū),它的實質早已發(fā)生變化。
可以說,當下的知乎被嚴重低估了。
一
四個“象限”
我打算用“四象限”的方式來解讀知乎的平臺架構。
如果從內容分發(fā)、內容體系、用戶維度、平臺維度四個點去展開討論,會發(fā)現(xiàn)知乎的結構非常清晰。再把知乎的競爭對手放進四個象限中,更能找到知乎自身的長短板。
從內容分發(fā)來看,知乎的分發(fā)是平臺和用戶共同決定的。
平臺通過“搜索+信息流”的方式把優(yōu)質內容、興趣熱點分發(fā)給用戶,而用戶可以根據(jù)自己手中的“贊同、反對、收藏、舉報”去評價不同的內容。用戶的“贊同、反對”又會反饋給平臺,通過算法重新在信息流之中進行流量分配。
從內容體系來看,知乎的內容體系也是用戶和平臺共同生成的。
用戶可以自由在社區(qū)中發(fā)布想法、問答、文章,而平臺發(fā)掘優(yōu)質作者,通過平臺包裝產生電子書、課程等更高階的內容。這種內容體系比較有層次和梯度。輕快的見解分享和重度的分析解構都有,用戶可以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內容。
從用戶維度來看,他在知乎可以形成很強的參與感。
用戶既可以成為內容生產者,也可以成為內容消費者。作為內容消費者的時候,用戶具有“投票權”,他們可以通過自己手中的“贊同、反對、收藏、舉報”去影響內容分發(fā)。作為內容生產者的時候,用戶可以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識、經(jīng)驗分享給他人。
從平臺維度來看,知乎是一個相對公平,流量集中程度沒那么高的平臺。
很多平臺形成了金字塔形的作者評價體系,頭部KOL不管是生產優(yōu)質內容還是生產垃圾內容都占據(jù)頂端話語權,處在中層的優(yōu)質作者可能會因為流量集中給頭部造成作者流失。
但是,在知乎,平臺形成了相對健康的網(wǎng)狀結構。哪怕你是第一天開賬號的小白,只要在一個問題下寫下了優(yōu)質的回答,就可能獲得其他用戶的點贊和收藏。
這樣的平臺具有良好的社區(qū)機制。如果打個比方的話,知乎可以看成是一個議會大廳,議員們需要有序發(fā)言、講事實擺道理才能參與進討論,獲得其他議員的認可。
先由用戶發(fā)問提出問題,然后邀請相關人士回答,在社交分發(fā)的機制下,回答被更多用戶看到、贊同、收藏、反對。贊同數(shù)越多在回答排序中靠前的幾率越大,從而增加回答的曝光率,用戶在較快的時間里回答出高質量的答案就可能獲取較多贊同。
知乎的“四象限”體系是在一個相對民主的機制下建立的,容易構建起一個相對理性、有序的平臺氛圍。
二
兩個“對手”
如果把知乎比喻成一個人,目前的知乎是一個以“搜索+信息流”為脊柱,以知識為骨骼,以用戶互動為血肉的內容平臺。
這使得知乎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對手”。一個是社交資訊類產品。一個是知識付費類產品。
社交資訊類產品,典型的就是微博、今日頭條等。知乎推薦頁全面信息流之后,知乎不可避免地和微博、今日頭條進入了同一個賽道。
知識付費類產品,典型的就是喜馬拉雅、得到等。2016年知乎進入知識付費賽道后,和喜馬拉雅、得到等產品同樣形成了競爭關系。
甚至,知乎不是主動進入這些賽場的,知乎是深思熟慮,充分考慮用戶需求和社區(qū)進化這些問題之后才慢慢跟進了這些產品變化。但是有意思的是,你很容易發(fā)現(xiàn)知乎在賽道跨界過程中形成的獨特性。
我們可以繼續(xù)從“四象限”的維度讓知乎和社交資訊賽道的微博、今日頭條進行對比,和知識付費賽道的喜馬拉雅、得到展開對撞。
社交資訊產品本質上是一門信息分發(fā)的生意。
知乎、微博、今日頭條都有一套內容分發(fā)的機制。不過, 今日頭條、微博、知乎三者內容分發(fā)過程中,用戶介入程度是逐漸加深的。
今日頭條是純算法推薦,用戶興趣決定了內容分發(fā),也是用戶閱讀欲望的直接反饋,這和今日頭條“你關心的才是頭條”的slogan是高度貼合的。
微博用戶決定了內容體系的生產,而且內容分發(fā)以用戶轉發(fā)、點贊、賬號權重為考量,更像信息傳播廣度的直接反饋。我常常說,微博是廣場上的喇叭,廣場喇叭聲音一定要大,重要的事情要讓所有人知道。
知乎更強調的是“贊同、反對、收藏、舉報”這些維度的考量,在這樣的氛圍中更強調信息的精確度。畢竟這是一個知識社區(qū),在這個社區(qū)之中知識必須盡可能地避免謬誤。
知乎的內容沉淀和用戶體系同樣值得重視。
社交媒體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內容沒辦法沉淀,刷過了就刷過了,一般不會有人回頭再看,內容也沒辦法在幾個月后重新浮出水面。
因為強搜索屬性,知乎規(guī)避了這個問題。知乎的內容沉淀更完善,我們常??梢钥吹?,用戶對某一個問題感興趣時,會在知乎搜索框中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
資訊類產品則是缺乏社交體系,很難建立社區(qū)感。但是知乎這種問答社區(qū),很早就形成了很強的社區(qū)互動。
知識付費產品則是更像一門內容出版的生意。
知乎、喜馬拉雅、得到都在做知識付費。不過在做知識付費的過程中,得到、喜馬拉雅、知乎的用戶參與度同樣是逐漸加深的。
得到的內容制作非常精英化,羅振宇團隊篩選的主講人團隊對內容生產有著非常強的控制力,最后在內容分發(fā)時,平臺介入也非常深。得到就像是一個書店,每一本書都被老板放在了老板認為合適的位置上。得到的內容相對小眾,更契合高端用戶。
喜馬拉雅的內容生產則是相對更面向大眾市場,高中低檔的內容都有,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內容體系,平臺也會為用戶推薦相對比較適合的內容。
當然,前兩者的內容更多是單向度的內容傳播,由平臺和主講人確定主題,用戶購買內容。
知乎的內容生產則是有著非常強的用戶參與度,比如在知乎Live這樣的產品中,更像是群內聊天,用戶可以隨時提問。這種知識付費有用戶的參與,可以形成很強的互動關系,這就像是一個課堂,老師在講課的同時學生也在其中與老師展開交互。
我們不能說知乎一定就比喜馬拉雅和得到更好,但是,知乎比較獨特的產品定位沒有任何一個平臺可以取代。
三
外生流量和內生流量
我一直認為,如今的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有兩種流量,一種是內生流量,一種是外生流量。
像微信、微博、知乎這類產品是典型的內生流量產品。
內生流量的特點是,構建了比較強的社交或社區(qū)壁壘,用戶在里面具有主動性,這就像是一個天然湖,里面的魚會自己生長繁衍,產品主要是靠用戶自己驅動活躍度。
外生流量的特點是,靠運營和廣告驅動,一般運營力度大,激勵費用多,廣告鋪得廣,用戶活躍度就高。但由于產品機制問題,缺乏外力之后,流量自然會下滑。
運營說白了就是拉人頭,讓自家編輯來提問,讓平臺作者來回答。拉人頭本質上就是一種自上而下、老板意志的產物,它很難具備持久性。運營很多時候是編輯驅動,編輯掌握了作者的生殺予奪權。
廣告說白了就是買流量,四處刷地鐵、刷公交,買應用商店的位置。
但是互聯(lián)網(wǎng)流量是有獲取成本的。從這份表格我們可以看到2006年-2018年的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流量價格變化趨勢。
有時候成本下降并不意味著是好事?;ヂ?lián)網(wǎng)的流量價格趨勢帶有一定的“反身性”,互聯(lián)網(wǎng)廣告的增量主要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自身,尤其是新興創(chuàng)業(yè)公司。每當完成一輪融資,便會迅速將VC/PE的錢投向互聯(lián)網(wǎng)廣告渠道以獲取用戶。
這其實也是很多新興問答社區(qū)、知識付費平臺所面臨的問題——2016-2017年曾出現(xiàn)一波高峰,2018年之后,地主家余量都不多了,沒有太多錢拿去砸廣告。流量價格回落,基本新興的問答社區(qū)也走向沉寂,唯有知乎依舊保持著活力。
事實上,僅從廣告商業(yè)價值來看,知乎也有無法取代的價值。知乎已經(jīng)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品矩陣,能夠提供多樣化的廣告產品來滿足不同品牌主的需求。
在覆蓋曝光的層面上,開屏廣告、信息流廣告、大圖展示廣告和焦點圖廣告等;
在內容灌輸層面,可以將品牌通過知乎平臺對目標客群進行持續(xù)的專業(yè)內容灌輸,具體產品包括知乎電子書以及原生文章等;
在深度互動層面,品牌圓桌、品牌提問及Live特別現(xiàn)場等,可以幫助品牌主與用戶形成更具價值的深度交互。
2018年8月,知乎完成了2.7億美元的E輪融資,估值約25億美元,但25億美元絕對不是知乎的終點。
知乎可能正是投資的價值洼地——內生流量企業(yè)有著不可衡量的價值。
我一直認為,每一個企業(yè)都會面臨枯水期和豐水期。豐水期內,每一條河流似乎都波濤洶涌。但是在枯水期,那些缺乏內生水源的河流往往會干涸,只有那些保持開放,具備自我補給能力的水域才會體現(xiàn)出強勁的活力。
國內管理學研究者李踐在《無條件增長》中提到:
企業(yè)增長有兩重概念,一重是外部增長,一重是內部增長。外部增長來自企業(yè)外部的邊際銷售增長,但是外部增長會伴隨市場飽和出現(xiàn)天花板,如何實現(xiàn)外部增長擴大則依靠內部增長。
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低潮期,具備內生流量的企業(yè),才能真正實現(xiàn)“無條件增長”。
----------------------------------------------
作者 | 吳俊宇 公眾號 | 深幾度
作者系獨立撰稿人,微信號852405518
關注科技公司、互聯(lián)網(wǎng)現(xiàn)象的解讀
曾獲鈦媒體2015、2016、2018年度作者
新浪創(chuàng)事記2018年度十大作者
品途網(wǎng)2016年度十大作者
騰訊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響力自媒體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xiàn)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 賽力斯發(fā)布聲明:未與任何伙伴聯(lián)合開展人形機器人合作
- 賽力斯觸及漲停,汽車整車股盤初強勢拉升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