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eSIM舞臺上:運營商的無賴表情與硬件、芯片廠商的興奮之象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于光中的一首《鄉(xiāng)愁》道出了天下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也寫出了事物終將消亡的悲涼事實。其實,你我身邊已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記憶不在少數。大到風俗習慣,小到你我每天的衣食住行,現如今連一些看似必不可少的小物件也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例如曾帶給80后無數歡樂的小霸王游戲機、陪伴90后整個青春的MP3都已消失,現在連小小的手機卡都站在消亡的懸崖邊上了。
舊事物的消亡也代表新事物的登場,現在可能代替?zhèn)鹘y(tǒng)的SIM手機卡的新事物已經誕生,它的名字叫做eSIM(虛擬手機卡)。
三方勢力組成“eSIM聯軍”
麥肯錫、IHS、GSMA等多家數據機構預測,eSIM技術到2021年在全球將實現50億個連接數,年復合增長率會達到95%,到2022年度eSIM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54億美金。
當前,eSIM技術已被廣泛應用,市面上支持eSIM虛擬卡技術的企業(yè)大概可以分為運營商、硬件廠商與芯片廠商三類。例如,今年3月中國聯通在國內6個城市試運營了eSIM卡服務,而且中國移動與中國電信也有所活動;再比如高通、英特爾等廠商也在今年發(fā)布的芯片中也內置了eSIM通訊協(xié)議芯片;像華為、蘋果、聯想也在小部分電腦、手表等硬件設備上支持eSIM虛擬卡。
先說電信運營商。
眾所周知,電信運營商在通訊市場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目前中國三家電信運營商都有涉足eSIM。
中國聯通表現最為積極,除了在上海、廣州、深圳、天津、鄭州、長沙等6個城市推廣eSIM卡外,還在去年8月與騰訊合作推出了TUSI SIM卡,全面面向物聯網行業(yè)。
中國電信推行eSIM卡較為被動。雖然中國電信在2017年7月的天翼智能生態(tài)博覽會”上以因安全問題、實名制問題、監(jiān)管問題等問題明確反對手機使用eSIM,但是隨著越來越多企業(yè)支持eSIM卡它也有所松口。據悉,蘋果秋季發(fā)布會結束后,中國電信就在上海、南京、廣州、成都4地開啟了eSIM卡試運營。
最后是中國移動,中國移動是三家中推行eSIM卡最為徹底的一家。據悉,中國移動不僅在去年3月與華為、科大訊飛、阿里通信、東軟、金雅拓等主要產業(yè)鏈企業(yè)和方案提供商共同發(fā)起組建eSIM執(zhí)行委員會,而且還在去年6月邁出實質性的一步,在天津、上海等7個城市開啟了支持eSIM的“一號雙端”服務。
再看硬件廠商。
國外的硬件廠商有蘋果、戴爾等,國內的硬件廠商也不少,其中華為、聯想、小米都有意愿發(fā)展eSIM,并且華為與聯想都已經發(fā)布了支持eSIM虛擬卡技術的產品。蘋果是將eSIM技術貫徹到底,不但在今年的“春季發(fā)布會”上推出了支持eSIM卡的智能手表,而且讓2018年“秋季發(fā)布會”上的新款iPhone也全面支持eSIM卡。而今年支持eSIM的還有華為、聯想、小米推出的筆記本等,硬件廠商儼然也成為eSIM卡普及的重要推動者。
最后是芯片廠商。
無論是PC端芯片的英特爾,還是移動端芯片的高通都已經發(fā)布了支持eSIM虛擬卡技術的芯片。與電信運營商與硬件廠商相比,芯片廠商對eSIM的支持更早。英特爾在2017年的臺北電腦展上就明確提出了普及eSIM的愿景,并在之后推出支持eSIM的XMM 7260基帶。而移動芯片領域的高通早在2016年11月發(fā)布的驍龍835時,就已經支持eSIM。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支持eSIM虛擬卡技術的廠商類型繁多。為何對發(fā)展eSIM虛擬卡技術的態(tài)度為何出奇的一致呢?說到底還是需要借助eSIM虛擬卡技術助力各自的發(fā)展。
電信運營商:搶占先機、降低成本
電信運營商們當前都存在服務同質化嚴重與人力成本較高的痛點,而eSIM技術有著無需換卡、自由換網的特點,不僅能夠提升用戶體驗,為其用戶增長創(chuàng)造增長極,而且還能利用它特有的優(yōu)勢為自身附能。
對于聯通來說,更早推出eSIM服務能夠搶占市場先機,改變在通訊市場中的不利局面。從中國聯通發(fā)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公司財報可以看出,雖然公司進過混改后營收與用戶都得到了增長,用戶在2018年上半年突破3萬,但是與中國移動6.9億的用戶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中國電信又步步緊逼,中國聯通急需快速增長用戶改變不利的局面。如果搶占eSIM的發(fā)布先機,在第一時間利用eSIM的優(yōu)勢吸引用戶,中國聯通將會快改變用戶少的局面,因此中國聯通積極推出eSIM普及。
對于中國移動來說,主要是想“穩(wěn)中求進”并進一步降低“成本”。中國移動用戶總量達6.9億,雖然不用過度擔心用戶數的問題,但是呢,用戶當然是多多益善,如果在eSIM推廣中占據優(yōu)勢,有將進一步鞏固并提升用戶數,何樂而不為呢。
另外,近年來用工成本也在節(jié)節(jié)攀升,中國移動官網數據顯示,2018年公司員工數近50萬人,人工成本高也在情理之中。而如果eSIM得以普及,那么公司內一些像登記辦卡等文職工作崗位需求將會大大降低,因為eSIM只需要用戶在購機時在線注冊,在換機時登錄自己的賬號即可,省去了人工辦理電話卡與制作電話卡的成本。
對于中國電信來說,是更多的是想在eSIM的潮流中分一杯羹,避免被用戶所拋棄,因此在推行eSIM時才會亦步亦趨,即反對,又跟進。
硬件廠商:增強產品競爭力
eSIM卡又可以叫做虛擬SIM電話卡,它需要在運營商網絡提供網絡的前提下,通過PUK和PIK碼登陸賬號,這與平常微信、微博等APP賬號的登錄方式類似。在新奇的同時還能切切實實提升消費者體驗,從而增強消費電子產品的競爭力。
在消費電子產品行業(yè)中,支持eSIM卡的硬件產生企業(yè)有兩類。一類為手機、筆記本、智能手表等廠商。eSIM卡由于是虛擬電話卡,不需要物理卡托與物理電話卡,對追求輕巧的手機、智能手表等體型較小的消費電子產品來說無疑是福音。另外,對于筆記本等大件消費電子而言,雖然不足以讓它變得更輕薄,但是能夠為其賦予更強的通訊能力,幫助筆記本電腦開拓更多使用場景,以此增強消費電子產品的競爭力。
另外一類為物聯網硬件廠商,其中智能汽車較為積極。主要是當前智能汽車還是通過傳統(tǒng)的SIM電話卡實現上網功能,但是這些SIM電話卡它們在體積、抗氧化、防脫落、成本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小的問題,對于車載環(huán)境并不是很適合。但是eSIM集成在智能汽車主板上,具有耐高溫、抗震動、不易氧化的特征,而且不用換卡也能左右切換網絡,從而促進智能汽車行業(yè)的發(fā)展。此外,eSIM對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的發(fā)展也有積極意義,因此會受到眾多硬件廠商的支持。
芯片廠商:拓寬業(yè)務渠道
eSIM的實質是將SIM卡做成芯片的形式集成在主板上,將電信業(yè)務從電信運營商分散至服務終端廠商,因此eSIM的普及會拓寬芯片廠商的業(yè)務渠道,增強在通訊領域的話語權。當前在芯片廠商中、高通與英特爾表現最為積極。
高通是芯片廠商中最早支持eSIM卡的廠商之一,高通之所以支持eSIM從它在“萬物互聯大會”放出的兩組數據看出端倪。一是高通2017年其物聯網業(yè)務營收超過了10億美元,日出貨量高達100萬片;二是高通預計,到2018年全球會有50億臺聯網設備??梢钥闯鐾ㄓ嵭酒粌H有利可圖,而且還是高通重要的收入來源,而eSIM的出現正契合了高通進一步拓寬通訊芯片業(yè)務渠道的目的。
英特爾也是芯片廠商中較早支持eSIM的廠商,因為英特爾在cpu等芯片領域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不僅有AMD這個老對手的“中興”,還有高通插手PC端芯片業(yè)務,因此英特爾想通過eSIM的加入增強其競爭力,鞏固在PC端芯片的地位,并且進一步拓寬業(yè)務渠道,增強在通訊行業(yè)的話語權,在eSIM市場中分得一杯羹,因此英特爾才會大力支持eSIM的普及。
SIM卡數字化是必然趨勢,eSIM的普及只是時間問題,預計在2021年左右將會大規(guī)模應用于各行各業(yè)。雖然當前推廣eSIM的電信運營商、硬件廠商與芯片廠商都有各自的小算盤。但是總的來說,無論是半推半就的電信運營商,還是積極迎合的硬件廠商與芯片廠商,都在為eSIM的普及做出了自己的努力,eSIM的普及獲利的并非只有它們三方勢力,對消費者而言也有積極意義。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本文首發(fā)曠創(chuàng)投網
- 蜜度索驥:以跨模態(tài)檢索技術助力“企宣”向上生長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 賽力斯發(fā)布聲明:未與任何伙伴聯合開展人形機器人合作
- 賽力斯觸及漲停,汽車整車股盤初強勢拉升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