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小米一天之內進行兩項重磅發(fā)布,一條是“已知新聞”,醞釀已久的小米MIX 3發(fā)布會如期在故宮舉行,推出小米MIX 3全球首款滑蓋全面屏手機。
另外一條則是“Breaking News ”,25日晨小米小米集團發(fā)布官方公告,稱預計到10月底,小米手機出貨量將突破1億臺,提前兩個月完成2018年全年目標。
從7月份上市以來,小米整體表現一直比較低調,沒有發(fā)布什么重大新聞,但沒想到憋了三個多月之后,一天之內發(fā)布了兩條重磅新聞。
事實上,即便放諸小米的整個發(fā)展史,今天這兩天新聞其分量至少也應該屬于“年度級”,年出貨量跨國一億臺門檻自不用提,雷軍直接定論其為“小米發(fā)展史上意義重大的里程碑,同時也是小米多年來在技術創(chuàng)新、品質提升方面持續(xù)努力的成果?!?/p>
而小米MIX 3的面世與之相比也并不遜色,作為“全球首款滑蓋全面屏手機”,其能取得成功與否自然尚需市場驗證,但就大膽創(chuàng)新度而言,在沉悶的2018年手機市場上應穩(wěn)居前兩名之內。
MIX 3的發(fā)布驗證小米持續(xù)創(chuàng)新能力
雷軍親自主持了小米MIX3這場在故宮的盛大發(fā)布會。從雷軍披露的信息看,小米MIX3手機有3大亮點引人關注:它是全球首款滑蓋全面屏手機,屏占比達93.4% ;它還采用了1200萬變焦AI雙攝,DxOMark拍照評分高達108,得分排名全球第三;與故宮博物院合作推出特別版,融合科技和藝術。
更多信息:小米MIX3擁有黑色、翡翠色和寶石藍三款陶瓷機身,配置方面采用驍龍845處理器,標準版6G+128GB起,并且推出了10G+256GB的至尊配置,是小米有史以來配置最高的超旗艦手機,而且是全球首批5G商用手機。
作為整場發(fā)布會亮點,小米MIX3故宮特別版也現場亮相,陶瓷顏色非常特別色,據雷軍稱靈感來自“霽藍釉”(又稱霽青釉,寶石藍釉),按雷軍在現場的“科普”,故宮特別版陶瓷色彩的靈感源自明宣德三大上品之一的“霽藍釉”,又稱寶石藍釉。“霽藍”是雨后初睛的天空之色,也是古人們向天祈福時所用的色彩。自唐代到明宣德年間,經過800多年陶瓷技藝探索,中國古代工匠終于燒制出這種藍如寶石的珍貴釉色。
11月1日上午10點在小米商城、小米之家、天貓官方旗艦店等全平臺開售,其中6G+128GB版本售價3299元,8G+128GB版本售價3599元,8G+256GB版本售價3999元。故宮特別版為10G+256GB,售價4999元。
客觀說,在2016年10月25日小米攜手著名設計大師菲利普·斯塔克,推出小米MIX全面屏概念手機之前,盡管小米手機在市場上備受歡迎,但給外界的印象主要還是以高性價比為主,“不服跑個分”。
而小米MIX的推出,不但開創(chuàng)了全行業(yè)的全面屏發(fā)展方向,而且打開了小米“高端”和“創(chuàng)新”的兩重想象空間,因為突破性創(chuàng)新設計,一年間小米MIX系列幾乎拿遍全球有最頂級設計獎項,從美國IDEA設計金獎、德國iF設計獎,到日本GOOD DESIGN優(yōu)良設計獎等。而這次小米MIX 3“全球首款滑蓋全面屏手機”的推出,則相當于驗證了小米的持續(xù)創(chuàng)新能力。
在小米成功數年之后,雷軍經常對外界強調“小米是一家工程師文化主導的公司”,“探索黑科技是骨子里的追求”,一直試圖給外界一個全新的小米形象,而這種形象是無法通過某一個爆款來支撐的,它需要小米持續(xù)不斷的創(chuàng)新產品,從連續(xù)三代小米MIX的推出看,雷軍應該說是基本做到了。
不為股價遮望眼
小米今晨公布出貨量10月底將破1億臺的“里程碑式消息”,但最初的資本市場反饋并不積極,小米股價開盤呈現下跌趨勢,一度深跌4.7%左右,在港股我設定11.5元全倉買入,但可惜隨著午后小米MIX 3的發(fā)布,小米股價竟然一路上漲,很遺憾的錯過了幾個點的浮盈。
小米股價是近期輿論最愛抓的小米軟肋,從上市之初20港幣左右,一直到今天的12塊多,跌幅相當之大,有的媒體因此用了“股價翻車”的說法,以此來質疑小米的前景。
來自資本市場的認可當然是一家公司價值的重要反饋面,但只從資本市場看卻又往往失之偏頗。事實上,拋開大勢來討論小米是否翻車是不太公平的。
整個2018年,放眼全球資本市場,主旋律就是一個字“跌”,小米股價確實跌了,你看騰訊、阿里、京東、美團、網易......哪個不是深跌,就在昨夜,納斯達克指數剛剛下跌4.4%至7108點 創(chuàng)逾7年最大單日跌幅。A股市場當然更慘,與雷軍打賭的董明珠,其格力電器股價一年內也從最高近60塊跌到今天的不到40。環(huán)球同此涼熱。
小米的基本面仍然健康
那么到底小米的基本面是何種情況?這需要從多種角度觀察,事實上,從今天小米的兩項發(fā)布看,正反映了其兩個健康的基本面。
首先是雷軍宣布出貨量將破1億這條消息。近三年來,1億這個數字一直在跟小米糾纏,可謂跌宕起伏。很多人都記得,早在2015年小米就曾提出過1億出貨量的目標,但無奈隨即遭遇發(fā)展低谷,計劃夭折。直到2年之后的2017年手機出貨量突破了9000萬臺,在當年的10月13日,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在小米手機全球核心供應商大會上,提出了2018年全年出貨量目標為1億臺。
從9000萬到1億臺,在當時看來也就是踮下腳而已,但沒想到轉年到2018年中國手機市場寒冬來臨,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fā)布的《 2018 年 6 月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上半年國內市場手機總出貨量同比下降 17.8%,雷軍的1億出貨量目標似乎又有點懸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雷軍宣布提前兩個月完成2018年全年目標還是很令人驚訝的,目前小米是全球第四大手機廠商,在出貨量破億之后,小米的離參與全球前三的角逐更近了一步。
大勢不好而小米卻能提前完成年度目標,顯現了小米的增速。小米從二季度開始加速,實現同比大漲48.8%,增速全球第一。其中關鍵是在爭奪國內市場份額的同時,找到了海外市場這一塊藍海,比如印度,小米手機在印度市場份額達27%,自2017年第三季度起,連續(xù)5個季度取得第一。截至2018年二季度,小米手機已經進入了80個國家和地區(qū),在其中的25個國家和地區(qū)進入了前五,海外市場收入已占總收入的36.3%,達164億元,同比增長151.7%。
提前加入“億級俱樂部”以及在海外的成功,使小米成為今年全球范圍內主要智能手機廠商里,唯一保持快速、大幅增長的品牌,尤其是海外市場的成功,使小米在未來有可能在銷量上繼續(xù)更大幅提升。
再看小米MIX 3的發(fā)布與小米基本面之間的關系,如前面所說,小米MIX 3的發(fā)布驗證了小米在創(chuàng)新方面的持續(xù)能力,這是一方面,但就市場而言,其實更重要的是顯示了小米在高端市場上能力的進步,而這實際上意味著小米盈利能力的增強。
小米的市場分為國內和海外,如果在海外主要是拼銷量,那么在國內上的策略就是強化高端旗艦產品市場。根據二季度財報,由于高端機銷量的增長,小米在大陸地區(qū)手機平均售價同比增長超25%,這樣,盡管小米承諾硬件綜合凈利潤率不超過5%,但通過搶占高端市場,仍舊促成了小米手機的利潤增長,使小米有余力進行生態(tài)建設上的投入。
另外可以看成小米基本面健康表現的還有其他兩點:其一是新零售布局的躍進。小米2015年遭受挫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線下渠道競爭中失利,使OV搶占憑借強勢營銷搶占市場份額,而之后不但三年,雷軍一口氣開出500家以上的小米之家,再加上各種授權店,小米在線下方面的短板可以說基本上被補平,這也成為小米手機今年銷量增長的重要原因;
其二是小米在AI+IOT戰(zhàn)略上的進展,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連接有小米IoT設備(不包含手機、筆記本電腦)的用戶約1.15億名。根據小米發(fā)布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31日,小愛同學月活躍用戶超過3000萬。小米已經成為全球最大IoT平臺之一。
當然,小米剛剛在10月份宣布的內部架構調整和小米在生態(tài)營銷方面的進展也頗值得期待,尤其是前者,小米上市之后的首次重大調整使一大批80后年輕高管走上前臺,有利于小米之后的持續(xù)性發(fā)展。
“大勢不可違”,大事猶可為!
所謂大勢不可違。鑒于種種原因,2018年以及接下來的2019年,對于中國企業(yè)來說,將是充滿嚴峻考驗的一年。從這個角度說,盡管小米基本面仍然健康,但股價卻未必會因為某一款手機或某一個數字的發(fā)布而實現大幅躍升,在這種情況下,耐心就變得極為重要,不止是對小米要有耐心,對中國經濟也要有耐心。
但話又說回來,大勢不可違并不是大事不可為,只要信心依舊在,奮斗不衰竭,相信從企業(yè)到宏觀經濟,終究會有再現輝煌的一天。
- 蜜度索驥:以跨模態(tài)檢索技術助力“企宣”向上生長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引關注
- 賽力斯發(fā)布聲明:未與任何伙伴聯合開展人形機器人合作
- 賽力斯觸及漲停,汽車整車股盤初強勢拉升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