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星巴克與阿里的互謀,或許是場互坑?
8月2日,星巴克與阿里巴巴全面戰(zhàn)略合作新聞發(fā)布會在上海召開,宣布雙方達成新零售全面戰(zhàn)略合作。就此星巴克歸入阿里隊伍,并上線餓了么,開始提供外賣。
星巴克入駐中國20年,此前憑借著高端品牌的孤傲脾性,始終不屑于外賣業(yè)務,就連線上支付渠道也是在2016年才開通。而如今,一貫矜持的星巴克卻是主動尋求線上線下的融合,引人唏噓 ,這其中的來龍去脈自然值得一番深究。
困境之下,星巴克謀“新”阿里謀“量”
許多評論將此次阿里與星巴克之間的合作看作是強強聯手,然而二者早前沒有合作,如今卻是急于聯姻。仔細觀察,不難發(fā)現正是這一時間點,星巴克的傳統(tǒng)模式與阿里新零售均迎來了困境,此次牽手無異于一場自救。
1)中國發(fā)展受阻,星巴克寄希望于新零售
星巴克發(fā)布的2018年財年三季報顯示,星巴克全球營運利潤率下降1.9%,其中占領星巴克第二大市場的中國市場,營運利潤率更是下降7.6個百分點,跌至19%,這是星巴克中國市場九年來第一次出現下滑。
相比于星巴克的下坡路,咖啡行業(yè)的新物種卻是在崛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數字咖啡瑞幸咖啡。
吳聲在新物種爆炸的演講中提到了咖啡行業(yè)的第四次革命爆發(fā),瑞幸咖啡等數字化新物種更透明。操作流程可視化,實現了咖啡的普惠,與數據、社交結合,營銷花樣層出不窮。
瑞幸咖啡門店數量已過800,超過了Costa過去11年在中國開店總和。連咖啡在2017年雙十一單周銷量突破100萬杯,雙十二當天銷量近40萬杯,相當于1000家星巴克實體店面的銷量。這顯然是一只全新物種,將對星巴克造成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第四次咖啡革命已至,意識到自身傳統(tǒng)模式存在局限的星巴克動了變革的念頭,與傳統(tǒng)零售相對的新零售,便成了星巴克尋求突破時首要考慮的對象。
2)餓了么面臨困境
最近Trustdata發(fā)布的《2018年上半年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yè)發(fā)展分析報告》顯示美團占領的外賣市場額份高達59%,餓了么僅為其一半,處于劣勢且差距較大。
餓了么之所以處于困境,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流量的匱乏。
美團外賣擁有美團APP、大眾點評APP和美團外賣APP組成的生活服務矩陣以及擁有9億日活的微信和5億日活的手機QQ其加持。而餓了么只能依賴于支付寶的二次折疊入口,且支付寶流量轉化率不高。
流量低匱乏直接為餓了么帶來困境,阿里這次與星巴克合作,也是看重星巴克多年積累的線下資源,希望能夠為餓了么帶來流量契機,扭轉目前困頓的局面。
3)阿里與騰訊的新零售競爭
此前在支付領域,星巴克首先引進的是微信支付,并且合作推出星巴克社交禮品卡。沒有搶占到星巴克支付資源的支付寶的焦慮持續(xù)了一年,直到星巴克同樣引進支付寶支付,騰訊與阿里在星巴克支付領域的競爭才告一段落。
而如今阿里剛提出新零售,推出盒馬先生,騰訊便與京東提出無限零售概念,還與永輝合作上線超級物種。阿里旗下的餓了么更是與騰訊投資的美團外賣廝殺的不可開交。種種跡象均表面二者對于線下流量的爭奪激烈。
如今星巴克有意進軍新零售,在此領域同樣與騰訊有競爭的阿里,自然吸取支付領域的教訓,急于搶占星巴克線下資源,提升競爭力。
本為自救的星巴克或許仍在跳坑
雙方此次的合作意圖較為明顯,星巴克目的在扭轉困境,通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收。而最終能否達到目的還得詳細探討,其中間存在著眾多阻礙。
1)社交資源的損失
此前,星巴克與微信合作時,在微信開啟社交禮品體驗等社交數字化消費體驗。微信擁有的十億用戶資源以及強大的社交能力,能夠為星巴克提供難得的社交資源。
若要表明社交作用的強大,拼多多便是受益于微信最好的例子。在淘寶與京東已然壟斷電商市場的局勢下,拼多多迅速吸引三億流量,成功上市。得益于微信為其提供分享及砍價的場景,也是其社交電商定位的由來。
相比之下,阿里社交短缺已是共識,早在2016年,支付寶就推出了校園日記與白領日記兩項功能,試圖打開社交,之后都黯然下線。直到今天社交仍是阿里的痛點。
星巴克此次選擇與阿里全權合作,毫無疑問會損害與騰訊之間的關系,至少在社交方面,微信不會再給予星巴克更多的資源。
2)品牌格調與中國外賣市場不匹配
星巴克一開始的定位便是高端咖啡,也是其區(qū)別于其他品牌咖啡的首要原因。大部分顧客選擇星巴克便是選擇其品牌格調,然而其品牌格調只能夠在門店消費時彰顯。
一旦其開通外賣服務,失去格調加持的星巴克便不再有獨特的理由,被選擇的幾率也大大降低。同樣是外送,用戶或許更傾向于選擇性價比更高的瑞幸咖啡,畢竟其供貨商都是相同的。
長此以往,這種做法難免起到破壞品牌格調的反作用。
3)僅增加外賣渠道的星巴克其根本商業(yè)模式沒有改變
瑞幸咖啡聯合創(chuàng)始人郭謹對星巴克與阿里合作發(fā)表看法:“同款的產品、同樣的供應商,為什么瑞幸能把價格降到更多?你的成本結構不變化,加上外賣費用和品牌溢價,只能讓消費者付出更多,這其實是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外賣也根本不是核心競爭力。”
面對互聯網咖啡崛起,星巴克業(yè)績卻是處于下滑。是因為其與互聯網咖啡相比,透明化程度低且價格不占優(yōu)勢,也沒有互聯網咖啡吸引流量所打出的花樣營銷手段。
即使增加外賣也只是增加了渠道,沒有改變原本傳統(tǒng)的商業(yè)模式,影響其業(yè)績的成本結構問題仍然存在。星巴克此次上線外賣只是謀求一時的流量,其根本問題卻沒有解決。
謀求流量的阿里仍在畫餅充饑
阿里新零售與旗下外賣平臺餓了么均面臨流量難以獲取的問題,此次與辛巴克的合作,流量是重中之重。倘若此次合作仍然無法解決困境,便無異于是在畫餅充饑。
1)星巴克用戶看重第三空間,阿里與餓了么難獲其流量
阿里之所以與星巴克合作,看重的便是星巴克的線下資源,以求為阿里新零售與餓了么帶來更多流量。
星巴克擁有的市場與流量毋庸置疑,在中商產業(yè)研究院整理的報告中顯示2018年星巴克仍占據中國咖啡市場51%的份額,問題在于難以轉化給阿里。
星巴克按照舒爾茨的話來說:這不是一家簡單的咖啡館,而是通過咖啡這種社會黏結劑量,為人們提供聚會場所的第三空間。用戶享受的是星巴克提供的第三空間,一旦轉至線上,便不再有優(yōu)勢。
其能為阿里提供的只有數據,而阿里最迫切需求的流量卻是轉化率不高。如此餓了么與新零售的流量困境便也無從解決。
2)阿里目前的新零售還不溫不火,如今又布局星巴克,難免步伐過急
根據前瞻產業(yè)研究院發(fā)布的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新零售商店交易規(guī)模其實只有389.4億元,僅占零售市場總規(guī)模的0.1%。布局已有兩年之久的新零售似乎并沒有突破性進展。
事實上,盒馬鮮生除了公布過上海金橋首店2016年盈利之外,從未公布過其他店的盈利情況,可以說是報喜不報憂。種種跡象均表明,新零售目前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tài),還沒有形成積極的走向。
倘若阿里新零售已經穩(wěn)步上升,與星巴克的合作自然處于雙贏。只是目前來看,在這樣的階段阿里便急于替星巴克布局,難免步伐過急。不禁使人擔憂其新零售在原有困局的基礎之上再挖新坑。
3)導給星巴克過多線上流量,阿里流量分配需權衡利益
阿里此次將許多頂級資源給了星巴克。首先在線上入口,消費者可以通過餓了么、盒馬、淘寶、支付寶、口碑等多平臺訪問星巴克線上門店,享受數字化體驗。
將線上流量導給星巴克,就意味著阿里原有的流量分配格局需要重構,原本已經穩(wěn)定的利益格局需要打破。阿里此前已將各版塊的資源分出,淘寶主營C2C,天貓主營B2C,經過多年運營,格局已經成熟。
而此次為了拉攏星巴克,已穩(wěn)定的利益格局動搖。至于星巴克能否為阿里帶來更多的利益還需要權衡。
新物種爆發(fā),星巴克改革頗糾結
如此看來,即使星巴克此次牽手阿里 ,尚為解決的問題還是使其未來堪憂。
然而其成本結構以及品牌溢價的問題似乎是其定位決定的,可以說是與生俱來。只是隨著第四次咖啡革命的爆發(fā),其模式的弊端也暴露出來。直至今天,星巴克不得不改革。
瑞幸咖啡等在革命中爆發(fā)出的新物種,宣告了如今數據化及透明化的趨勢。星巴克的變革若只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市場仍然不會買賬。
只是真正有效的改革或許有悖其品牌定位,如何在這般糾結的處境中解脫出來,星巴克著實需要好好考慮一番。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 賽力斯發(fā)布聲明:未與任何伙伴聯合開展人形機器人合作
- 賽力斯觸及漲停,汽車整車股盤初強勢拉升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