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新商業(yè)、新思想、新技術不斷涌現(xiàn)的新時代,大多數(shù)人關注的也是新生代的成功故事,可是,回過頭來,再看那些堅持在傳統(tǒng)行業(yè)的老匠,他們并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成為被淘汰的人,而是用年輕的心態(tài)、先進的技術、優(yōu)秀的管理,低調專注地跑到了別人的前面。
今天,鋅財經帶大家了解的就是一位領跑電梯制造業(yè)的老人。
2016年的炎夏,工人階級出身的鄒家春站到了資本的最高峰,帶領著十余位老工人敲響了深交所里的銅鐘。這一年,他55歲,一起敲鐘的老工人也是幾十年前,從國企跟他逃離出來的那一批人。
“一個人都沒走,有的還在滬寧做老工人,有的已經從滬寧退休,但就是一個人都沒走。”鄒家春又強調了一遍。
從一家上下只有十余位員工的作坊式小廠子開始,到成為行業(yè)的隱形冠軍,終至深交所敲鐘,鄒家春花了22年的時間。
22年的時間,讓小鄒變成了老鄒,但在與鋅財經長達5個小時的交流中,老鄒卻沒有顯出任何的疲態(tài),他說在前兩天還在自己開車出差,從南潯到昆山再到上海,談完事情之后再回杭州,差不多500公里。
滬寧的董秘宋青云說:“滬寧是一家小而精的企業(yè),即便是上市,也不會有爆發(fā)式的增長。從整個行業(yè)的上市公司來看,滬寧的利潤排在倒數(shù)中的10%里,不可能歸類到‘大公司’的類別。”
聚焦新商業(yè),關注80后企業(yè)家,這是鋅財經一直在做的事。即便是對鄒家春這樣的老一輩企業(yè)家,鋅財經還是試圖挖掘他骨子里的“新”。
“到底互聯(lián)網能救國還是實業(yè)能救國?”鄒家春反問一貫以“新商業(yè)、新思維、新模式”為標的的鋅財經創(chuàng)始人潘越飛。
一個幾乎不懂互聯(lián)網、不懂金融、不走在世界前沿的老頭如何把一家作坊做成了一家上市公司,如何讓幾個零件敲響了上市之鐘。
“新”與“舊”之間得到了碰撞。
1 放棄“高薪”職位,只為實現(xiàn)工資翻倍的“小目標”
拿著90多塊的月薪,當時已是絕對的高收入人群,并且掛著正六級檢驗工的管理層頭銜,每天的工作輕松而愜意。有這樣的待遇和地位,是那時候的旁人所羨慕不來的,也是我們這一代人所無法理解的。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其實更多的人根本無法理解“創(chuàng)業(yè)”這個詞,甚至包括鄒家春自己。他說:“想做點事情就出去了,最高的目標就是比工廠里多賺個一倍,根本沒想過搞這搞那。”
上世紀80年代工資單
所謂“創(chuàng)業(yè)”,在那時就是一個新的甚至是沒有的詞。鄒家春“出走”國企,也無非是換一個地方生產零件罷了。
代加工、賺差價,如果放到現(xiàn)在,一定是最low的創(chuàng)業(yè)模式。但如果倒退幾十年,代加工生產卻是一個有利可圖的創(chuàng)業(yè)模式。
但鄒家春另起爐灶的第一錘并不是敲在了電梯部件的零件上,而是敲在了東風汽車的減震器上。100多斤重的零件,能賺取20塊錢的加工費,一個零件的利潤相當于之前一個星期的工資。
本著收入翻一倍的“小目標”,鄒家春和另一個合伙人開始了他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當然,那時候還沒有先進的科技、沒有現(xiàn)代化的流水線,更沒有大把的錢可以燒。
技術和經驗,是鄒家春僅有的資本。“勤勞致富靠雙手”,也是那個年代最好的寫照。
鄒家春親自指導UCMP相關操作
在1978年之后改革開放的第一波浪潮里,民營經濟已經初現(xiàn)“星星之火”的態(tài)勢。但在國有資本和計劃分配制仍占主導的大背景下,民營資本還是過于弱小。
“過去不像現(xiàn)在,你說你是民營企業(yè),人家國企不太愿意跟你玩。國企多大,你多大,是不是很多東西你就造不出來?但只要你造的出來,那就是短缺資源。”鄒家春回憶起那段歷史。
即便是放到現(xiàn)在,要是能造出別人造不出的東西,應該也屬于“短缺資源”。
從學徒到六級檢驗工,十多年的一線工人,也讓鄒家春實現(xiàn)的不僅僅是“工資翻倍”這一個小目標而已——出走國企7年之后,鄒家春和合伙人的小作坊已經能創(chuàng)造400萬的銷售額了。
在最瘋狂的時候,為了給當時國內最大的扶梯品牌西子電梯生產配件,一班人馬加班加點還不夠用,就再加一班,24小時兩班倒?!?strong>加到吐血也要完成,沒辦法,人家第二天就等著裝梯。”那時的小鄒親自上一線,陪著工人趕工期,他說老板自己就是最好的廠規(guī)制度。
當時的火爆,也讓鄒家春感受到了國內的電梯行業(yè)正在迎來春天。
然而,盛極而衰、合久必分這樣的古語老話從來不是空穴來風。鄒的合伙人甚至是一個比鄒自己資格更老的老工人階級,對其而言出逃國企已屬不易,400萬的銷售額也證明了他的選擇的無比正確。
溫柔鄉(xiāng)美酒易醉,難得清醒有幾人?七年的奮斗,把鄒和合伙人的財富帶到了一定的高度?!按庸み@條路一定走不遠?!编u家春希望可以“變”。
但這一回,鄒家春和他的合伙人沒走到一起,也最終分道揚鑣。
2 從小作坊到上市公司,制造業(yè)的生命是工藝
1996年,35歲的鄒家春又開始了“二次創(chuàng)業(yè)”,這也是現(xiàn)在滬寧股份誕生的搖籃。與第一次相比,除了技術和經驗之外,還多了7年里累積下來的客戶資源。
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國內又進入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發(fā)展模式。在這樣的背景下,非公經濟的活力也愈發(fā)地展現(xiàn)出來。
“有樂趣嗎?沒樂趣,整天摸著鐵能有什么樂趣?也不存在什么假期,一年365天,300多天都在上班。”那時候的老鄒還是小鄒,每天踏著28寸的踏板自行車,騎1個多小時上十幾個小時的班。
車間員工正在裝配零件
沒有艱苦奮斗,哪來的幸福生活?在現(xiàn)代人看來,這是最好懂卻最難實踐的一句話,在老一輩創(chuàng)業(yè)者的眼里,卻是一條不二的守則。
誰也不會想到,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當時的滬寧小作坊就迎來了一位大客戶——日本東芝集團。
能與東芝合作,或許真的有一絲的運氣成分。東芝原來的供應商在供貨上出了問題,這才給了滬寧這次機會。
日本對機械零件的要求也極為苛刻,即便是開始與滬寧有了接觸,但也并沒有想讓滬寧成為他們的供應商。他們也不相信一家只有十幾個人的小作坊,能夠生產出滿足東芝電梯整梯配套的零件。
剛開始,滬寧擔任的更多的是顧問角色,幫助東芝找各種各樣的問題。廠房的破舊并不能掩蓋老工匠們的手藝,東芝方面也逐漸感受到了滬寧的專業(yè)程度。于是,東芝也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給了滬寧一次為其新梯種生產配套零件的機會。
滬寧某一道生產流水線
這正是鄒家春提出的“走一線品牌”的第一次考驗。
當時東芝的專家過來考察,滬寧的硬件絕對不是加分項。考察的議程從上午開始,一直到下午三點多,中間不休息不吃飯。三點多第一輪議程結束的時候,原本越好去西湖邊用餐,但又被臨時的問題耽擱到5點多也沒去成西湖。
鄒家春說當時的態(tài)度就是:他們想做么做就陪著他們怎么安排,企業(yè)雖小,精神要在。
“成功了,當然成功了?,F(xiàn)在東芝依然是我們的大客戶?!爆F(xiàn)任滬寧副總經理鄒雨雅說,“當時東芝方面的專家親自到當時的小作坊里來測驗,最后通過了?!?/p>
在第二年,就拉住了東芝這樣的國際一線電梯品牌客戶,200萬的年銷售額,也讓起步階段的滬寧穩(wěn)住了第一步。
如同鄒家春所說的,電梯配件的生產制造屬于“短缺經濟”,在20年前絕對是“高端制造業(yè)”?!拔乙舱J準了電梯行業(yè)的’黃金30年’?!编u家春說,那時候他就對這個行業(yè)充滿著自信。
半自動激光切割
“代加工不是我要走的路,如果要走這條路,當時也就不跳出來自己干了。我要有自己的產品。”鄒家春在小作坊里就把“創(chuàng)新”這兩個字澆筑到了每一個零件里。
在鄒家春的辦公室,也能夠聞到濃濃的機油味,辦公室直接跟生產區(qū)相連,他說,他熟悉車間里的每一臺機器、每一個零件。走進生產區(qū),我們看到新的機械手臂正在運作,機械手段已漸漸把一線工人變成“裝卸工”和“輸入員”,現(xiàn)在的滬寧,已經用上了機械化的操作流程。
正在運作的機械臂
“產業(yè)雖然老,但還是要跟得上科技的,而且這并不代表老工人會失業(yè)。”鄒家春并不認為機器會完全取代人工。
所謂機械自動化完全取代人工的都是不懂真正制造業(yè)的人。老師傅的經驗是制造業(yè)永遠不可或缺的,機器在做的事情只是在把人設定的標準復制粘貼,只是一道程序,完全沒有技術可言。
新產品需要如何改良、如何設計、如何創(chuàng)新,那只有老工人老師傅能夠完成。鄒家春說,效率無疑是提高了,但真正懂產品懂技術的人卻越來越少。
而這,或許是制造業(yè)再突破的一個瓶頸。
3 不懂資本和營銷,卻要創(chuàng)新的“老工匠”
東芝作為一家日企,自然也有著強大的日本企業(yè)文化特質。當企業(yè)的態(tài)度、工作方式得到他們的認可之后,就會對其建立足夠的信任感。自從東芝選定滬寧成為其某梯種安全鉗和緩沖器的供應商后,中間就再無第二家,哪怕是之后舊梯種被新梯種代替,滬寧依舊供應90%的配件。
在實體制造業(yè)的范疇,所謂“創(chuàng)新”,也絕不是從有到無的模式,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的改良。“就是比別人好一點,那就是你的優(yōu)勢。在制造業(yè)里,所有的‘為了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都是扯淡。”鄒家春說。
鄒家春(左一)親自介紹產品
目前,滬寧掌握的最核心技術之一是滾輪導靴技術。目前市場上大部分恢復時間還維持在60-120秒的行業(yè)水準下,滬寧的滾輪導靴恢復時間已經縮短到了2-10秒。
“親自掛帥48小時,把這個技術搞出來。不搞不行,一定要通過別人的認證,通不過就換別人家的東西,我吃過這個虧。”即便是現(xiàn)在,滬寧的滾輪導靴技術仍然沒有申請專利,相關的配方被拆成幾份放在幾個毫不相關的人手上。
從建立之初到2006年,這10年里滬寧一直是西子電梯緩沖器的最大供應商。10年的合作讓滬寧有了過分的自信和慣性思維,當西子告訴滬寧需要進行E3認證的時候,滬寧并沒有放在心上。最終的結果是,幾乎所有的緩沖器都被西子的合資公司換掉了。
這次事件給了幾年來順風順水發(fā)展的滬寧大大的一記悶棍。吃過虧之后的滬寧也瞬間清醒,既然制定了“走一線品牌”的方向,就必須符合國際化的標準,這也才有了“老鄒掛帥”的故事,也才有了滬寧安全鉗、滾輪導靴的王牌。
滬寧從“廠”到“公司”再到“有限責任公司”,以至現(xiàn)在的“股份有限公司”,鄒家春把滬寧從一家作坊帶到了深交所的證券交易所,他花了22年的時間。
能一步步走上山頂,可見整個市場是好的,但如果同鄒家春說的一樣,那電梯行業(yè)的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已經過去,而藍海過后就是紅海,免不了廝殺。
回憶起整個電梯大市場,鄒雨雅說,2015年整個行業(yè)陷入了價格戰(zhàn)。“國產代替進口,較次的材料代替優(yōu)質材料,只要能夠通過驗證,價格怎么低就怎么來。”
但作為一個零失誤的行業(yè),這樣的生態(tài)是不可能存在的。2016年,國家出臺了新的電梯行業(yè)安全標準,提高了準入門檻,當時跳入藍海混口飯吃的企業(yè)日子也不再好過。
現(xiàn)在的制造業(yè),如果造的也是別人能造的東西,那結局往往就是“死”,能做技術,能為人所不能為,才是活下去的根本。而人,就是關鍵。
滬寧的核心團隊
現(xiàn)任滬寧產品開發(fā)中心總監(jiān)的姚榮康,在上海交大讀研的時候就與滬寧結下了不解之緣?!爱敃r我的畢業(yè)設計遇到了難題,是在老鄒的幫助下才攻克了難關。”作為交大高材生,本有更多選擇機會的姚榮康,最后還是選擇了滬寧。
“從來不看員工的打卡,也很少開會。我不認為,勞動紀律能夠100%保證一個企業(yè)的運行沒有問題。”作為老一輩的企業(yè)家,我們從他身上又看到了“不老”的東西。
這樣的模式有問題嗎?有問題。但又不得不佩服,鄒家春把最開始一起為了趕工期而“做到吐血”的創(chuàng)業(yè)元老,都帶到了深交所敲鐘。20多年,100%的留職率,試問幾家公司能做到?
鄒家春說,他想做“百年滬寧”,但問他怎么設立階段性目標,來最終實現(xiàn)這個大目標時,他卻回答,“沒有目標,從來沒有目標”。
他說,做好過程,做好產品,自然而然就在走向百年滬寧的路上。
這是鋅財經記錄的老一輩創(chuàng)業(yè)者,他不跟你講資本、不跟你講營銷、不跟你講互聯(lián)網和流量,但是能跟你講他的產品,能跟你講他這一輩子如何在專心做好一件事。
這正是當下,需要很多人反思的。
QA
Q:現(xiàn)在的制造業(yè)和過去有什么不同?
A:過去要靠技術,那個時候車工有八級車工、八級鉗工,是有級別的,靠的是我們的勞動技能。所以,過去的勞動是以人的技能為主的,后來呢?就變成了人成為某一個機械上下間的裝卸工。比方說一個自動化設備,現(xiàn)在操作員只要把它拿上去,做完了以后拿下來,是不是人就成裝卸工了?現(xiàn)在更進一步了,所以我認為人的技能是分散布局,現(xiàn)在我們把操作員工叫什么,叫做檢驗和設備的維護工。比方說現(xiàn)在有機械人了,不需要人裝卸了,經過編程就能用機器人來負責上下間了,那你還用這個人干什么,按照道理來就是無人化了嘛。
Q:現(xiàn)在電梯行業(yè)的標準如何制定?
A:標準本身就是個協(xié)商的一個過程,就各個利益大家協(xié)商的過程。國內整體還不具備高水準水平的時候,或者是達到那個水平的時候,他的成本很高,你的成本很低。那你想想看你制定標準的時候,你說1600萬次,其他利益方成本很高,那你做得到的話,你就做壟斷了。大家說不行,那么協(xié)商了,最終協(xié)商來協(xié)商去變成200萬次,是這么個意思。
議
1.“到底什么能救國?”,關于這個問題的回答,100年前的“紡織大王”張謇已經給出了答案,不同時代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商業(yè)主題和商業(yè)任務,這是和時代發(fā)展與社會背景緊密相連的,泡沫終歸會成為泡影。
2.在鋅財經過往的報道中,“新商業(yè)”、“80后”占據(jù)了主流,但這次在與“老經濟”的交流中,的確看到了“新商業(yè)”不具備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對80后企業(yè)家來說就是新的,是需要學習和慢慢消化的。
文章∣陸吾
編輯∣強強
攝影∣黃碩
手繪∣陵魚
?本文版權歸“鋅財經”所有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xiàn)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 賽力斯發(fā)布聲明:未與任何伙伴聯(lián)合開展人形機器人合作
- 賽力斯觸及漲停,汽車整車股盤初強勢拉升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