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評媒
11月25日訊,今年以來,徐玉玉等多起網絡電信詐騙事件,再次引發(fā)了社會各界對信息安全的關注。那么,當你在投資某一家P2P平臺時,是否會擔心自己的信息被泄露甚至賬戶資金被盜。
調查顯示,投資人對P2P平臺的信息安全普遍缺乏安全感。應該說,伴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不僅是互聯網金融領域,在諸多行業(yè),都有信息泄露的風險。但是,互聯網金融行業(yè)要求用戶上傳個人身份證號碼,銀行號碼,導致一批人專門利用被泄露的身份證、手機、銀行卡等進行盜號、盜卡等行為。
近些年涌現出來得一大批征信公司、大數據公司為了迅速擴充數據庫,占領市場份額,對各類數據需求旺盛。甚至有報道稱個人信息黑市買賣1毛錢 ,而如果從銀聯調取數據的話則要1到2元,黑市市場暴利驅動信息買賣的猖獗。
那么,現在的P2P平臺的加密技術足夠保證投資人的信息安全了么?
首先,P2P平臺有義務和責任對已注冊投資人個人隱私信息進行保障,確保不遺漏。這是毋庸置疑的?!毒W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yè)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也規(guī)定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應按照國家網絡安全相關規(guī)定和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要求,開展信息系統(tǒng)定級備案和等級測試,具有完善的防火墻、入侵檢測、數據加密以及災難恢復等網絡安全設施和管理制度,……保護出借人與借款人的信息安全。
第一重,平臺的核心技術實力是平臺安全保障的最重要的背書,包括電子錢包、用戶交易體系、結算清算等底層功能是平臺最重要的安全保障。所以,系統(tǒng)是不是自助研發(fā),有沒有雄厚的技術團隊是重要參考因素。
第二重,128位或256位高端加密對服務器證書進行加密技術,對服務器加密,也是對投資人在進行充值、投資、提現、賬戶管理以及重要信息傳輸時,信息會自動加密。
第三重,SSL傳輸加密技術,在線輸入的個人賬號、賬戶資料等機密信息(例如交易密碼)在網絡傳輸過程中將不會被查看、竊取和利用,更全面保障用戶的隱私及資金安全,得到最大化的數據加密與保障。
現在P2P行業(yè)的數據保全主要是通過SSL傳輸加密技術,許多企業(yè)采用了SSL加密機制,,SSL 可以說是被采用最多的,最安全的一種保全技術。
但是再安全的技術也會有漏洞,早年SSL技術也被曝出信息泄露。所以投資人除了選擇由以上加密技術的平臺,有自己平臺開發(fā)實力的P2P團隊之外,還需要在自己的日常操作行為注意一下幾點:
1. 牢記投資的官方網址
不要點擊來歷不明的鏈接訪問您投資的網站,謹防網站釣魚和欺詐。建議投資人將投資的官方網址加入瀏覽器收藏夾,以方便下次登錄,不誤點相似的釣魚網站。
2. 為您的賬戶設置高強度的登錄密碼
(1)在密碼設置時,最好使用數字和字母混合,不要使用純數字或純字母,且密碼長度要在6位以上。
(2)不要使用自己的的生日、姓名拼音、身份證號碼、手機號或是郵箱名作為登錄密碼。
密碼容易破譯的程度超出你的想象。所以設置一個安全的密碼非常重要。
3. 注重電腦運行環(huán)境的安全
(1)及時為電腦進行系統(tǒng)更新,及時系統(tǒng)安全補丁,以防系統(tǒng)漏洞被黑客利用。
(2)為電腦安裝殺毒軟件或防火墻,并定期為電腦進行查毒、殺毒。
(3)避免在網吧等公共場所使用網上銀行,不要打開來歷不明的電子郵件。
(4)不要訪問危險的網站,不要使用來歷不明的軟件。
4. 時刻注意保護個人隱私
5. 避免私下交易
建議用戶避免私下交易。私下交易的約束力極低,造成逾期的風險非常高,同時個人信息將有可能被泄漏,存在遭遇詐騙甚至受到嚴重犯罪侵害的隱患。
總之,一方面網貸平臺需要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用戶的隱私信息進行嚴格的保護。眾貸匯建議,用戶在使用操作過程中也要謹慎,避免自己的信息泄露,提高自身防范意識,防止詐騙行為的發(fā)生,這才是最自己安全和財富最大的保障。
- 蜜度索驥:以跨模態(tài)檢索技術助力“企宣”向上生長
- 馬云現身支付寶20周年紀念日:AI將改變一切,但不意味著決定一切
- 萬事達卡推出反欺詐AI模型 金融科技擁抱生成式AI
- OpenAI創(chuàng)始人的世界幣懸了?高調收集虹膜數據引來歐洲監(jiān)管調查
- 華為孟晚舟最新演講:長風萬里鵬正舉,勇立潮頭智為先
- 華為全球智慧金融峰會2023在上海開幕 攜手共建數智金融未來
- 移動支付發(fā)展超預期:2022年交易額1.3萬億美元 注冊賬戶16億
- 定位“敏捷的財務收支管理平臺”,合思品牌升級發(fā)布會上釋放了哪些信號?
- 分貝通商旅+費控+支付一體化戰(zhàn)略發(fā)布,一個平臺管理企業(yè)所有費用支出
- IMF經濟學家:加密資產背后的技術可以改善支付,增進公益
- 2022年加密貨幣“殺豬盤”涉案金額超20億美元 英國銀行業(yè)祭出限額措施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