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訊A股市場連續(xù)橫盤震蕩9個月,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認識到基金定投分散風險、平攤成本、不受擇時困擾、積少成多的優(yōu)點,并開始堅持基金定投。但在實際操作中,很多投資者感到困惑,到底該用多少錢來進行定投?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與大家分享身邊兩位朋友的定投案例。投資者A在國內一線城市工作,月收入近萬,但每月房貸近5000元,除去吃飯、購物、交際等正常消費以后,每月節(jié)余約2000元左右。他自2011年10月開始定投廣發(fā)制造業(yè)精選(270028),每月定投金額1500元,至2015年1月末的收益率大約為43%,累計投入60000元,總收益為25800元左右。但后因升級做爸爸,投資者AA家庭開銷突然增大而停止定投。
投資者B在國內某二線城市工作,月收入4000多元,與父母同住,平常幾乎沒有需要固定支出的花銷。在基金定投方面,他將每月定投扣款金額設置為500元,其定投標的是廣發(fā)中證500ETF聯接A(162711),自2013年2月開始定投到2015年3月末,累計收益率為80%左右,總投入19000元,收益約為15500元。
我們來分析投資者A的情況。每月定投1500元,幾乎占據了A可支配收入的大部分,可能帶來的影響就是:一、如果當月有突然開銷,就會導致入不敷出,生活品質下降;二、如果基金收益波動較大,出現短期賬面浮虧,定投決心容易動搖。而B的情況恰恰相反,每月定投金額只占可支配收入中極小一部分,其大部分個人資產仍然沒有進入投資領域,如果想通過定投助力購房置業(yè)夢想一臂之力,可能還比較遙遠。
那么,到底每月將該投多少錢呢?理財專家建議按照三個參考標準進行衡量,即長期投資目標、現金流、備用金。首先,定投賬戶累積的收益高低與長時間的復利密切相關。因此,定投往往需要一個長期目標,比如子女教育基金、養(yǎng)老基金、置業(yè)基金等。由于目標和周期各異,需要投入的金額就可能會產生差異。
以投資者B為例,B有購房打算,如果打算5年后購房,通過定投籌集的首付款為20萬,假設年化收益率為10%,那么B每個月宜投入2400元左右。如果打算8年后籌集20萬,年化收益率為10%,每月定投金額預估值為1100元左右。由此可見,在長期目標不變的情況下,定投周期越長,每月投入金額就相對較少。換言之,在目標日期既定的情況下,其他條件不變,越早開始定投,每月投入的金額越少。
其次,每月現金流至關重要。這主要取決于每月可支配的定期收入。如果每月可支配的現金流較多,那么可適當提高比例。前例中,盡管投資者A月收入上萬,但每月可支配收入只有兩千元左右,而B由于沒有大額開銷,月工資幾乎就是可支配收入。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B的定投金額有提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第三,需考慮備用金情況,這主要指與工資等定期收入無關的儲蓄或者流動性較強的投資,如貨幣基金等,一般是短期備用金或應急資金,如果這筆資金相對豐厚,那么定投金額占比較大,即使偶爾一月開銷超標,也不至于影響生活品質。以投資者A為例,如果備用金較為豐厚,即便有突然增加的開銷,也可以用備用金應一時之需,隨后再調整定投金額,而不至于中斷定投。
除了考慮每月定投金額外,選擇長期業(yè)績穩(wěn)健增長的績優(yōu)基金同樣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前述第二和第三條標準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fā)生變化,例如工資上漲之后,可支配的現金流就會變多;年終獎發(fā)放之后,備用金也有可能增加。如果投資者認為有必要,可以適當調整每月定投金額。但整體而言,建議堅持定投紀律,以踏實篤定的心態(tài)去定投,最終才能收獲時間的復利價值。(文|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 蜜度索驥:以跨模態(tài)檢索技術助力“企宣”向上生長
- 馬云現身支付寶20周年紀念日:AI將改變一切,但不意味著決定一切
- 萬事達卡推出反欺詐AI模型 金融科技擁抱生成式AI
- OpenAI創(chuàng)始人的世界幣懸了?高調收集虹膜數據引來歐洲監(jiān)管調查
- 華為孟晚舟最新演講:長風萬里鵬正舉,勇立潮頭智為先
- 華為全球智慧金融峰會2023在上海開幕 攜手共建數智金融未來
- 移動支付發(fā)展超預期:2022年交易額1.3萬億美元 注冊賬戶16億
- 定位“敏捷的財務收支管理平臺”,合思品牌升級發(fā)布會上釋放了哪些信號?
- 分貝通商旅+費控+支付一體化戰(zhàn)略發(fā)布,一個平臺管理企業(yè)所有費用支出
- IMF經濟學家:加密資產背后的技術可以改善支付,增進公益
- 2022年加密貨幣“殺豬盤”涉案金額超20億美元 英國銀行業(yè)祭出限額措施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