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是官方這段時間以來不斷提及的一個詞匯——在傳統產業(yè)產能過剩、新興產業(yè)尚未成熟之際,政府將重點推行數年的「需求側改革」轉向了「供給側」,從而試圖繼續(xù)拉動經濟增長。在互聯網+出行領域,供給側可以看做是不同的出行工具與道路等。
以滴滴出行為例,就是將供給側和需求側有效結合的典型案例——在供給側,先是將出租車連入互聯網叫車平臺,隨后又為了增加運力(以及盈利)先后推出了快車、專車、順風車、巴士等業(yè)務;在需求側,則將用戶對出行多樣的選擇整合到APP中,以便按照不同的價格、時間等來滿足出行需求。
同樣在出行領域,一家正處于風口浪尖上的企業(yè)——牛電科技最近也宣布獲得了由鳳凰祥瑞領投的3000萬美元A+輪融資,加上去年GGC,紅杉和IDG的5000萬美金A輪融資與更早的天使輪融資,從官方口徑上看,牛電科技已經拿到了近1億美金的融資。
放在去年,這可能是一筆再平常不過的融資,畢竟出行領域空間巨大,小牛的對手們基本也都是傳統企業(yè)。而在當下,這筆融資卻有著異常重大的意義:一方面,小牛的「精神領袖」李一男深陷「內幕交易」,前景并不明朗,他對小牛的未來貢獻還是個未知數;另一方面,資本市場也并非高峰交易期,小牛的虧損勢必將持續(xù)一段(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在這兩個背景下,本輪的注資值得研究一番。
事實上,自從去年年中發(fā)布首款產品「小牛N1」以后,小牛所做的事情宏觀來看都屬于「供給側」改革,其特點是短期內難以看到明顯效果,而一旦占據市場,形成品牌優(yōu)勢,后續(xù)的增長空間巨大。在城市出行、尤其是一線城市出行領域,無論是存量市場還是增量市場,電機驅動的電動自行車都還需要互聯網這把火來助燃,小牛成功將自身的產品與現有的成熟模式嫁接,所以在面臨的公司創(chuàng)始人前途未卜之際,還能順利的拿到融資,這并不容易——要知道,上輪融資幾乎發(fā)生在一年以前,這筆錢很可能是牛電科技的「救命錢」。資方也必然是經過慎重的調查后,才認可了電動出行的大賽道與小牛這個資質不錯的賽手。
先看看賽道。
根據前幾天滴滴創(chuàng)始人程維在博鰲論壇上透露的數據,中國有1.5億的私家車、機動車,大概有8億的城鎮(zhèn)人口,只有15%左右的人均汽車擁有量,而在北京這個著名「堵城」,接近3000人口中有近500萬量機動車,加上有些道路規(guī)劃的不夠合理,北京已經從原來的早晚高峰擁堵惡化成了全天候擁堵。
在這個大背景下,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去年就規(guī)劃了未來5年后北京中心城非機動車的綠色出行(地鐵、公交、自行車、電動車和步行)比例要達到75%,五環(huán)內機動車流量降低10%至15%,中心城小客車出行比例控制在25%以內,這意味著,1)想在北京開車越來越難了,搖號幾率已經到了600多比1的恐怖比率,2)非機動車外的出行工具將有著不小的發(fā)展空間。
所以我們能看到,在北京的自行車、電動自行車的發(fā)展將有著相當不錯政策背書,而在大中型城市中,北京又有著強大的標桿與示范作用,如果實施順利,后續(xù)或有不少城市跟進。要知道,北方的電動車普及率相比南方還差了很多,增量空間巨大,而在華東華南等,因為氣候原因電動車更受歡迎,而產品更替周期相比汽車則快很多,所以存量市場也足夠支撐起一家甚至多家行業(yè)巨頭。
總結來看,這個賽道的「傳統」供給側已經發(fā)展遇到了瓶頸——車在持續(xù)增長,但路不夠用了,所以公交也難以解決問題,而地鐵在早晚高峰時段也是瀕臨癱瘓,所以宏觀上看,已經擁有2億存量的電動車繼續(xù)演進是大勢所趨,尤其在5公里左右短途交通上,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都是不錯標的,「綠色出行」缺口所帶來的機會有多大,誰都明白,在這個時間截點敢于投資小牛,的確是風險與機遇都不小。
再看看賽手
對于牛電科技來說,這個「賽手」的資質如何呢?
坦率的說,小牛在過去的3個季度中雖然創(chuàng)造了互聯網眾籌記錄,賣出了5萬臺整車,累計銷量達到2億元,但相比傳統的愛瑪,綠源等傳統電動車品牌,仍然是個「孩子」,況且小牛本身還并不能靠買車來獲取利潤,大家看中的,還是小牛的互聯網資質、營銷能力、產品功底、供應鏈把控與未來的成長空間,更重要的是,小牛的電動自行車這個品類中已經獲取了一定的關注度,尤其是對年輕人來說,品牌價值或許已經超過傳統品牌。
先看看產品,小牛N1從內在的硬件和外表的設計上來看,可以說是處于國內電動自行車的平均水準之上的,無論是產品的核心——電機,還是產品的血液——電池,以及能大幅提升用戶的體驗的軟件APP,是有機會在產品力層面與傳統電動車一爭高下的,值得注意的是,前面說小牛是個「孩子」,一方面說得銷售數據上距離,另一方面,是目前僅發(fā)布了不到一年,只有一個系列在售的情況下,后續(xù)的升級迭代有可能帶來更強的產品力甚至更低的價格。這才市場所最為關心的,想必此輪的投資方已經對其即將發(fā)布的第二代產品胸有成竹。
在增值服務上,是小牛明顯強于傳統品牌的優(yōu)勢,最大的特色在于「niu care」售后服務升級計劃,這些服務其實也是指向了電動車以往面臨的最大問題——容易被偷,續(xù)航不行,安全性差。小牛推出的增值服務就提供了免費一年盜搶損失、人身傷害保險,車丟了,公司來承擔大部分財產損失。而在安全駕駛上,用戶如果發(fā)生意外,也將得到相關賠付。當傳統電動車還在各大衛(wèi)視上請那些生硬的騎著電動車來代言的明星時,小牛把大部分的營銷精力直接放在了用戶需求端,這是一個更具有互聯網思維的做法,也正是因為這些,才讓不少增量用戶愿意去嘗試這個從未聽說過、但看起來玩法又挺另類的新興品牌。
從整體公司的運營架構來看,小牛自建生產,線上營銷,網絡銷售,是個輕重結合的公司,從供應鏈源頭來說,研發(fā),采購,組裝生產,這套流程在互聯網公司看來實在是太「重」了,但作為一個出行工具公司,這些如果放在合作伙伴手中品控有難以得到保障,所以寧可去收購傳統工廠也要自己把控質量關,這就導致前期大幅的投入導致用并不低價格賣車對小牛來說仍是個賠錢買賣。
另一方面,小牛在營銷、銷售渠道上又做的盡可能的「輕」,有點類似小米的粉絲營銷模式與樂視的增值服務模式,在這一端,小牛更像一個互聯網公司——針對性極強的去獲取那些泡在網上的年輕用戶,并倚靠他們來自發(fā)傳播??偨Y來看,牛電科技在的目標是個注入了互聯網活力的硬件公司。
從這個角度看,牛電科技已經從最初的團隊光環(huán)獲取關注階段,逐步走上了靠產品力與未來空間獲取市場的階段,這輪3000萬美金的A+輪融資實質上也在看第二代產品的表現如何,未來一段時間,小牛的新產品將以什么方式亮相,后續(xù)有將做出什么「反傳統」的營銷打法,仍然相當值得關注。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