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圈內人都忙的焦頭爛額,北京、上海、巴黎、杭州到處跑,只為當月上市的80多款新機。如今,發(fā)布會自嗨潮過去,近百新機落地市場,開始接受消費者的揀選。
茫茫機海,到底誰能讓消費者在“亂花迷人眼”中堅定翻牌?
T型態(tài)勢下,頭部大品牌卻戰(zhàn)術不同
眾所周知國內手機市場已經進入頭部玩家市場,幾個頭部品牌占據市場的80%以上份額,這種態(tài)勢下,看看這幾個“頭號玩家”怎么玩,對于向來懂得借鑒的手機市場似乎更具意義。
有趣的是,和以往同質化占主導不同,這次蘋果、三星、華為、OPPO、小米卻在營銷上走向不同,分別呈現出營銷降維、保持慣性、品牌升維三種走向。
先從手機圈中品牌價值最高的蘋果說起。要說蘋果在營銷上應該是從來不把其它廠商放在眼里的,比如以往的slogan“iPhone:Apple reinvents the phone”、“This is only the beginning”,可如今蘋果的營銷策略似乎卻殺了了回馬槍。這從前段時間三星與蘋果互懟的可看出一二,如今蘋果已經與安卓陣營開始針尖對麥芒。
這樣的營銷方式,看似是蘋果對于自家技術的信心,倒不如說是蘋果已經對安卓陣營的迎頭趕上,尤其是華為、OPPO、VIVO、小米等國產品牌的快速追趕而心生忌憚做出的選擇。而近期蘋果的短片除爭議頗多的《三分鐘》之外,還有一眼鎖萬物的《Unlock》和刷臉支付廣告片似乎都聚焦于功能層面,很少再現原有的霸氣品牌態(tài)度。因此,蘋果這次的落下身段可以說是品牌營銷策略的降維。
至于國產手機華為,P20延續(xù)了P9的營銷方式,重點依舊還是落在了徠卡攝像頭上,一系列的AI拍照場景的展現以及攝影大賽就是例證。同時在營銷上保持慣性的第二個例子是小米,雖然呼應雷軍在發(fā)布會時所強調的“設計感”和“藝術化”的標簽,但依舊沒有放棄發(fā)燒式的數據喊話,“史上最強”似乎還是小米最喜歡說的一句廣告詞。
保持品牌營銷的慣性,最終會落在產品功能,這個是華為和小米殊途同歸的地方,因此他們也可以被分為第二類。
最后一類的典型代表是OPPO,就像銷量自2016年起異軍突起一樣,它的營銷策略也已經擺脫行業(yè)“套路”,走出了特立獨行的味道。譬如,4月12日OPPO剛剛發(fā)布的微電影《熱舞吧!青春》,洗滌了功能的味道,換上了樸實的生活感,極具帶入感的故事為OPPO目標受眾解決了青春困惑。
態(tài)度式營銷,才是營銷的升階之路
實際上,回顧近十年來智能手機競爭,性價比營銷、功能性營銷基本上是營銷內容的兩個落點,這兩個內容在一定時期內此消彼長,但從不缺場。作為科技消費品的一體兩面,這兩種營銷在前期競爭確實有效,并同時推動了智能手機普及潮。
但局限于這兩種之中,也是有弊端的。尤其“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性價比雖拉低了智能手機的消費門檻,對于消費者來說算是一種競爭福利,但卻讓行業(yè)遭遇了長期的零利潤漩渦。至于功能性的營銷,OPPO的產品Slogan“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前后2000W,拍照更清晰”成為品牌差異化打法,但如今也遭遇了友商的快速學習包抄。如此看來功能性在如今技術產品日益同質化的大背景下,已難以成為營銷決勝的獨到之處。
說到底,營銷的根本還是講述價值。就像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所說的,“營銷并不是以精明的方式兜售自己的產品或服務,而是一門真正創(chuàng)造顧客價值的藝術。想打造差異化,還得找尋差異化的價值?!?/p>
在這里面OPPO又提供了一個可參考的解法,就是品牌升維,將態(tài)度注入到品牌之中。但態(tài)度式營銷看似美好,卻并非易事。如果說功能性營銷、性價比式營銷是營銷競爭的萬金油,那態(tài)度營銷則是一把難以駕馭的雙刃劍,具有“彼之蜜糖,我之砒霜”的效果。
那么OPPO這次是如何成功“出位”的呢?其中有三個核心不可忽視:
第一,態(tài)度營銷的前提,是精準的消費者區(qū)隔。
之所以為“態(tài)度”,就是與其它人群所持有的獨立價值觀,這本身已經具有非常鮮明的群體性標簽。這是“態(tài)度”的一個渦輪效應,就像一個旗桿,下面會聚集大量贊同的人群,也將其他的人群區(qū)隔在外。
一個精準到位的“態(tài)度”可以形成本身具有號召力和宣傳力的標簽,讓消費者主動找到品牌、愛上品牌,并以品牌作為自己價值申訴的符號,但失敗的態(tài)度定位,也會將品牌推入萬劫不復。這既是態(tài)度式營銷極為有效的深刻原因,但也同樣是它難以駕馭的根本。
對于OPPO來說,自誕生之時就目標于年輕人,有著非常清晰的差異化細分。一直以來的品牌理念和產品賣點都是基于年輕人的痛點,比如拍照、充電、游戲等。因而,在態(tài)度營銷的加持下,OPPO的品牌屬性越發(fā)清晰,這也讓年輕人再選擇品牌時,第一眼就看上。因為,你很難找到第二個這么具有“年輕人專屬”的手機了。
第二,態(tài)度營銷的成功,在于目標受眾對于精神歸屬的認同性。
態(tài)度營銷態(tài)與一般的共鳴式內容營銷不同,不停留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等中低維度的營銷,而是直接擊中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高層“自我實現需求”。這意味著對于消費者心理需求的滿足已經不是在“附和”層面,而是倡導甚至是指引。這意味著品牌甚至需要比消費者更了解他自己。
從OPPO此次的“Live for real”態(tài)度來說,OPPO的洞察可謂足夠深刻。對于目標年輕人,實際上正經歷人生中最多選擇與變化的一個時期:是選擇眼前的面包,還是遙不可及的理想?是選擇依舊面對家人的不理解繼續(xù)堅持自我,還是回顧于父母的期望?而OPPO以迪麗熱巴化身“手機人”陪伴年輕人共同去探索這一系列問題的解答,并最終發(fā)聲:年輕就是要努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這種高燃的價值歸屬無疑正中了如今年輕人的內心,而不久前OPPO與周翔宇聯(lián)合設計的Slogan Tee,圍繞#DecodingME解碼人設主題也是在倡導年輕人應有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不受限,解碼更多生活可能性。OPPO樹立的價值觀標志讓年輕人自發(fā)地歸屬于OPPO粉絲陣營之中。這也是為什么OPPO忠誠度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
第三,一個到位的態(tài)度營銷,必須是長期已有營銷的巧妙承接。
雖然有效,但態(tài)度營銷不適合小品牌。道理非常簡單,態(tài)度營銷是一種升維之戰(zhàn),產品本身的認可度是一個承載的基礎,比較適合一個品牌在扎實地產品銷量基礎上的“鞏固城池”。不問現實的浪漫主義,雖美好,但難以抵御時間的考驗。這也是OPPO在已將產品賣點告知得非常徹底之后,才開始這樣品牌升維之旅的原因。
行業(yè)能學到什么?
前段時間新世相營銷課爆火,也側面說明一個問題,在碎片化時間和注意力分散的背景下,如何獲得消費者注意力和品牌忠誠度永不過時,甚至成為更為重要而棘手的問題。這對于同質化日盛的手機行業(yè)更是如此。
那么,從這波OPPO的態(tài)度營銷上,有什么可以學的?
一是,審視手機的第二視角。一直以來,手機都被看做是冰冷的科技產品,這個才是行業(yè)受困于“功能式”營銷的根本。的確,功能性的輸出必不可少,但你看看連最擅長這點的OPPO,都開始轉向態(tài)度俘獲和價值認同了。其它廠商是否更應該開始反思?
實際上,OPPO從2015年就推出的手機人系列微電影,這應該也是在國內手機圈中第一次有廠商以“擬人化”的角度去解讀一款科技產品:他不僅可以拍照或是個智能助手,更可以陪伴主角去實現夢想,破解生活中一道道難解的命題。在OPPO眼中,手機已經成為用戶生活的陪伴者與守護者,正如微電影中迪麗熱巴所說“如今,沒有手機誰還能活啊”,這也是種差異化的破局正是OPPO值得行業(yè)尊敬的地方。
伴隨著5G、大數據、AI、AR等新興技術對手機的賦能,我們的生活將更加密切地與手機聯(lián)結為一體,對于手機定位的思考是否應更快地提上各大手機廠商的日程?
二是,透過手機功能看到消費者的人性化需求。就是解讀每個物化功能背后的人性故事。這點在OPPO早期的微電影中也可以找到影子。比如《周杰倫的2000W個故事》中,雖然2000W暗指手機的拍照功能,但在故事邏輯上,卻傳遞出一種含義:照片即“記憶”。通過周杰倫的鋼琴聲,“記憶”被喚醒,讓老奶奶可以與老爺爺一起重享美好。
當然這背后最為重要的,還是對于自身目標受眾的差異化審視。只有植根于這一個根本,才能練就品牌力的逐步升維。這對于我國的頭部手機品牌更應如此,在銷量聚變的時刻,重新思考下品牌內涵才是取勝下一波競爭的必選之路。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