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告一段落。一邊是揮之不去的新冠陰影,一邊是在線教育一路向前、突飛猛進。作業(yè)幫7.5億美元的E輪融資,預示著在線教育的下半場早已來臨。
E輪融資完成之際,作業(yè)幫創(chuàng)始人、CEO侯建彬披露了一組數據:就流量而言,作業(yè)幫日活突破5000萬,月活突破1.7億;就招生而言,作業(yè)幫單季正價班學員超130萬,累計付費學員1200萬;就增速而言,過去兩年內,作業(yè)幫直播課正價班學員增長超10倍,過去一年增長超400%。
作業(yè)幫融資情況,數據來自企查查
直播大班課,撕開了在線教育全面普及的一個缺口。2019年暑期流量大戰(zhàn)之后,作業(yè)幫、猿輔導、學而思網校崛起為業(yè)內公認的三大平臺,上市之后的“黑馬”跟誰學奮起直追,形成直播大班課3+1的格局。
-1-
火爆的“在線”:一看細分,一看OMO
頭部平臺的出現,開啟了直播大班課平臺爭霸的時代。作業(yè)班也在短短5年,由一個僅有幾十人的小團隊,發(fā)展成1.7萬人的主干企業(yè)。與之相類似,猿輔導、學而思網校、跟誰學也一路擴軍備戰(zhàn)。“贏家通吃”,為流量互聯網的一般定式??梢韵胍?,在直播大班課板塊3+1巨頭之間,一場頂級PK早已悄然打響。
對于“遲到”者而言,直播大班課的機會窗口,已注定關閉。直播大班課之外的在線機會,一在于細分市場,如在線少兒英語、在線數學思維,一在于線下平臺的OMO轉型。OMO平臺,正是直播大班課之外,在線教育又一火爆的熱門看點。
OMO轉型,新冠疫情爆發(fā)之后,成為線下機構的普遍共識。疫情期間,不管是頭部玩家、區(qū)域龍頭,還是遍布各地的中小機構,只要想“活下去”,避免提前“陣亡”的命運,就必須全員轉線上。幸運的是,第三方直播平臺經過幾年的蟄伏,在疫情發(fā)生之際正好進入技術成熟的全盛年代。只要對接第三方直播平臺,絕大多數線下機構都可以低成本“上線”,實現線下教學“平移”線上。半年過后,盡管踉踉蹌蹌,線上發(fā)展的線下機構一部分早已度過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逐步邁向OMO轉型的深水區(qū)。
比如,港股上市的思考樂,在每個地面分校的三十幾名老師當中,挑出3-5個網感好的“網紅”老師重點培養(yǎng),逐步打造“空中分校”??罩蟹中Ec原有的地面分校、網校三條線交叉,構成了思考樂的OMO攻略。
再比如昂立教育的STEAM業(yè)務線,一方面在線上推出普及型的輕量級產品,另一方面又升級改造線下校區(qū),使之“旗艦店化”“體驗店化”,逐步走向線上線下融為一體的教學機制。
OMO轉型重新激活線下門店的活力,慢慢成為在線教育又一個“新主流”。
-2-
OMO轉型三步走,本地化教研是關鍵
線下機構只要“上網”,就是OMO模式?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線下機構模式重、壁壘高,OMO模式從理念到落地,必定經歷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對于線下機構而言,OMO轉型不啻為一次浴火重生的再造。
就落地的次第而言,一項OMO轉型從醞釀到落地,一般經過三個梯度:
在線化。 作為國內線下機構OMO轉型的執(zhí)牛耳者,美股上市的精銳教育早在2019年5月便提出強化內部3T建設,all-in OMO平臺。為了這一轉型,精銳也做了大量的準備,5年投入6億元巨資,打造IT、互聯網平臺。應當指出,精銳也是國內教培行業(yè)中最重視IT化、互聯網化的線下機構,當初率先在行業(yè)第一個實現全面上無紙化辦公。
數據化。 線下課程“搬上網”只是表面,實際上,真正的在線化運營也就是數據化精準運營,沒有強大的眾泰數據系統支撐,根本難以想象。對于精銳教育而言,去年第三、第四季度總共投入1.4億元,完成十幾個線下校區(qū)的OMO改造,正是在線化、數據化運營的先決條件。
本地化教研。 OMO轉型并非是撇開線下機構,獨自發(fā)展一個線上平臺,而是線上線下融為一體,其中,本地化教研為核心競爭力之所在。假如沒有本地化教研作為防波堤,相對于“輕裝上陣”的純在線機構,OMO平臺也就失去特征,淪為在線大班課用“低價”策略狙擊的對象。
正因為看到本地化教研的重要性,精銳教育的在線戰(zhàn)略起步階段便以城市為單位展開,線上平臺與線下校區(qū)深度配合、融合一體,推出差異化的OMO產品,成為新的增長點。
-3-
告別“應試”,才是在線教育“拐點”
教育的本質在于內容+服務。因而,在線教育不同于“教育電商”。回歸“教育”的初心,尊重“教育”的規(guī)律,才可能真正掀起一場教育的“在線”革命。
盡管國內的在線教育用戶基數很大,但就發(fā)展方向而言,卻存在某種程度的偏差。就產品形態(tài)而言,無論是直播大班課,還是方興未艾的OMO平臺無一例外都偏向于應試教育,淪為應試教育的附庸。
現代教育學認為,老師扮演全知全能知識輸出者、學生主要動作“接收、回應、反芻”的教育模式早已落后于時代。真正的教育必然由老師中心,走向學習者中心,圍繞學習者的主動需求形成學習網絡。
按照這一標準,目前的在線教育實際仍處于粗淺狀態(tài),距離“教育現代化”的發(fā)展目標、要求十分遙遠。一旦國家“教育現代化”的發(fā)展要求真正落到實處,往縱深方向發(fā)展在線教育也許會迎來真正的拐點。
畢竟,真正的“教育”,不等于應試教育。作為應試教育附庸的在線教育,可以“紅火”一時,但卻不是“教育”應有的形態(tài)。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