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今天宣布推出針對混合云和本地計算環(huán)境的新服務,旨在讓谷歌云服務更容易被廣大群體所接受,同時也說明谷歌并沒有放松追趕公有云領導者AWS和微軟的步伐。
Google Cloud首席執(zhí)行官Diane Greene
這一點在本周的Google Cloud Next大會上顯而易見,谷歌推出了針對容器打包軟件應用開發(fā)人員的一套新云服務,而這也是云計算最常見的用例之一。
容器為開發(fā)人員提供了更高的靈活性,因為他們只需一次構建應用就可以在任何地方運行這些應用,同時使用Kubernetes編排工具實現(xiàn)大部分基礎設施和管理的自動化。谷歌希望通過新的云服務平臺,把能夠讓容器運行在任何平臺上所需的工具聚合到一起,減輕開發(fā)者的負擔。
Google Cloud Services Platform的核心組件是開源服務網絡Istio,這種框架能夠讓開發(fā)人員連接、管理和保護微服務或者容器化應用的組件。Istio于2017年5月首次推出測試版,經過大量測試后很快將全面提供1.0版本,意味著終于可以用于生產部署了。谷歌Cloud Services Platform還將提供Istio的托管版本,其中增加了服務發(fā)現(xiàn)、智能流量管理和安全通信增強等功能。
Google Cloud Services Platform的另一個主要組成部分是Google Kubernetes Engine服務的本地版本,提供了用于部署容器化應用的管理層。谷歌表示,GKE On-Prem將很快以Alpha測試的模式提供,讓開發(fā)人員無需將現(xiàn)有應用移至云端就可以實現(xiàn)這些應用的現(xiàn)代化。
Google Cloud首席執(zhí)行官Diane Greene表示:“我們希望Google Cloud成為創(chuàng)建軟件的最佳場所。”
Wikibon分析師James Kobielus表示,這展現(xiàn)了谷歌實際上是Kubernetes的先驅,是谷歌端到端混合云應用平臺的基礎,這對谷歌是有意義的,因為它在這方面有很強的優(yōu)勢。
“在這方面,谷歌領先于AWS、微軟和其他云廠商,他們非常關注未來在GCP Marketplace中構建合作伙伴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及接入在Cloud Services Platform 上運行的Kubernetes的第三方云服務應用,”Kobielus說。
另一位分析師表示,盡管有這一優(yōu)勢,但GKE的本地版本可能并不是適合所有人的。Moor Insights&Strategy分析師Patrick Moorhead表示,GKE On-Prem是谷歌最有意思的云計算公布,但他也表示,谷歌仍然沒有提供完整的基礎設施堆棧與競爭對手抗衡。
“企業(yè)仍然需要將他們分散的環(huán)境放在一起,而不像Azure Stack是一個完整的本地堆棧,可直接連接到Azure。諷刺的是, AWS仍然管理著比業(yè)內其他任何廠商都要多的Kubernetes工作負載。”
但在簡報中,谷歌高管們熱衷于強調其Kubernetes產品的獨特性:
谷歌Kubernetes Engine和Kubernetes、Istio和Cloud Services Platform工程總監(jiān)Chen Goldberg說:“谷歌云是唯一一種本地交付托管Kubernetes的云,看起來和用起來的感受是完全相同的。”該平臺還引入了新的GKE策略管理工具,允許從中心控制合規(guī)性等事項。
適合所有人的云
Greene在今年大會上發(fā)表了關于“構建一個適合所有人的云”的主題演講,而且谷歌在這次大會上的其他公告也都明確表示,他們想要讓所有人都可以使用谷歌的云服務。
“我們?yōu)樽约鹤咴谇把馗械阶院溃矠槭瞧髽I(yè)所需要的感到自豪,”Greene在介紹云客戶Target Brands之前這樣表示。
例如谷歌一直在積極利用基于云的生產力工具滿足各種規(guī)模的企業(yè)組織的需求。G Suite是微軟Office 365服務的競爭對手,不僅將更多的非IT工作者帶入了Google Cloud,而且在某些情況下還可以幫助成長型企業(yè)使用谷歌更廣泛的企業(yè)云服務。G Suite讓普通員工也有機會親身體驗谷歌的一些最新技術。
谷歌今天還宣布向該平臺中增添了新的機器學習技術,旨在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包括在Google Hangouts聊天中引入Smart Reply智能回復功能,在Gmail中引入Smart Compose,幫助用戶通過預測他們對特定信息的響應來更快地撰寫電子郵件內容。
“除了自動填充常用短語之外,Smart Compose還可以插入個人信息如辦公室地址或家庭住址,讓你無需花費時間在重復任務上,”谷歌G Suite應用副總裁Prabhakar Raghavan在博客中這樣寫道。
G Suite還增加了一項名為Grammar Suggestions的新功能,使用基于機器翻譯的方法來識別Google Docs中的錯誤,并即時建議更正。
Constellation Research首席分析師兼副總裁Alan Lepofsky表示,G Suite中新增的這個機器學習功能將受到歡迎,因為很多員工對工作中“信息過載”的問題感到頭疼,內容來自太多的人和太多的渠道。他說,人工智能的優(yōu)點之一就是可以自動執(zhí)行重復性的普通任務,希望可以減輕一些額外負擔。不過他說,最初這也許不會像看起來的那么容易。
“除了谷歌之外,像微軟也已經向自己的Office365中增加了幾項人工智能功能,思科向Webex產品組合中加入了人工智能。大規(guī)模采用這些功能,要求它們是無摩擦的、準確的、個性化的、且安全的,” Lepofsky說道。
G Suite再加上平臺安全中心新增的調查工具,這些讓企業(yè)可以更好地處理數(shù)據(jù)。新工具使用人工智能來幫助管理員快速識別企業(yè)組織中可能被病毒或惡意軟件感染的用戶,查看已共享的文檔,刪除對任何特定文件的訪問權限,以及執(zhí)行其他與安全相關的管理任務。
Wikibon分析師Kobielus表示,谷歌正試圖將G Suite作為與微軟在核心企業(yè)知識工作者領域展開競爭的重要戰(zhàn)略。
“這次即將公布的所有G Suite增強功能都是為了確保商用客戶遷移到谷歌套件上來——如果他們愿意的話——將是風險非常低的。”
谷歌還利用云作為一種途徑,讓更多組織構建自己的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驅動的工具和應用。今年早些時候谷歌發(fā)布了Cloud AutoML培訓套件,提供一個易于使用的拖放界面,可針對一系列特定用例訓練人工智能模型。
谷歌實際上已經提供了很多預訓練的機器學習模型,例如用于圖像識別任務的Cloud Vision API。此外,谷歌還為更有經驗的數(shù)據(jù)科學家提供了TensorFlow和Cloud ML Engine等服務,從頭開始構建自己的機器學習模型。
借助Cloud AutoML,谷歌現(xiàn)在把目標鎖定在中型企業(yè)上,因為這些企業(yè)組織的需求超出了預先訓練的模型,但同時自身又缺乏資源和技能。在這方面,首先有AutoML Vision工具,擴展了Cloud Vision API以識別全新的圖像類別;其他還有AutoML Natural Language,可用于預測特定域的自定義文本類別,以及AutoML Translation,用于構建自定義翻譯模型。
Constellation Research分析師Holger Mueller表示,谷歌很早就意識到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是谷歌公有云的關鍵用例,因為企業(yè)需要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來擴展下一代應用。然而現(xiàn)在,廠商之間競爭的是讓人們更容易采用和使用(目前只有少數(shù)數(shù)據(jù)科學家和其他專家才能使用的)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工具。
“以自動方式運行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這對于那些希望構建新應用的企業(yè)來說非常有吸引力。谷歌正在不斷簡化用戶對其語音、語言和翻譯功能的使用,這促進了谷歌一些領先的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能力的發(fā)展。”
Google Cloud AI產品開發(fā)高級主管Rajen Sheth證實了Mueller的說法,他說,谷歌的目標是讓世界上所有人都能使用人工智能并為其特定目的創(chuàng)建模型。
“人工智能實際上是大規(guī)模的定制,但是定制深度學習真的很難。只有大約10000人可以創(chuàng)建機器學習模型,世界上只有大約200萬位數(shù)據(jù)科學家。”
谷歌稱,Cloud AutoML從今天開始進入測試階段。
- 特朗普宣布200億美元投資計劃,在美國多地建設數(shù)據(jù)中心
- 工信部:“點、鏈、網、面”體系化推進算力網絡工作 持續(xù)提升算網綜合供給能力
- 2025年超融合基礎設施的4大趨勢
- 2025年將影響數(shù)據(jù)中心的5個云計算趨勢
- 80萬輛大眾汽車因AWS云配置錯誤導致數(shù)據(jù)泄露,包含“高精度”位置記錄
- 名創(chuàng)優(yōu)品超4000家門店接入“碰一下”支付,引爆年輕消費熱潮
- 免稅店也能用“碰一下”支付了!中免海南免稅店:碰一下就優(yōu)惠
- 報告:人工智能推動數(shù)據(jù)中心系統(tǒng)支出激增25%
- 密態(tài)計算技術助力農村普惠金融 螞蟻密算、網商銀行項目入選大數(shù)據(jù)“星河”案例
- 專利糾紛升級!Netflix就虛擬機專利侵權起訴博通及VMware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