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宇
編輯|楊博丞
題圖 | IC Photo
剛剛進入12月,新能源車企便紛紛迫不及待地公布11月交付數(shù)據。
根據中汽協(xié)會數(shù)據顯示,2022年1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月度產銷再創(chuàng)新高。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6.8萬輛和78.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65.6%和72.3%,市場占有率達到33.8%。
這意味著,車企們已經超額完成了《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2021-2035年)》中明確的“在2025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達到20%”的目標。今年1-11月期間,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625.3萬輛和606.7萬輛,同比均增長1倍,市場占有率達到25%。
每逢年底都是買車旺季,但今年高峰期來得似乎更加激烈,除了新能源汽車已經進入指數(shù)級發(fā)展階段,更現(xiàn)實的原因是,截至今年12月31日,真金白銀的國家補貼將陸續(xù)退出。
“這意味著自2023年1月1日起,如果購買續(xù)航里程在300至400公里的新能源車要多花9100元,續(xù)航400公里以上的要多花12600元。”一位新能源汽車行業(yè)人士向表示。
一直以來,新能源汽車都會享受兩種補貼,一是國家購置補貼,二是購置稅減免,前者即將正式退出歷史舞臺,而后者也會在2023年年底正式結束。這也就意味著2024年新能源車和燃油車在國家政策層面將完全拉齊,如果這一年新能源車不能積累自己的競爭壁壘,到2024年或只能被市場淘汰。
未來兩年才是關乎新能源車企的生死局,誰能擠上牌桌的競爭依舊激烈,但今年的強者似乎已沒有懸念。
一、11月只有小鵬不給力?
繼10月份比亞迪銷量創(chuàng)新高后,11月銷量高達23.04萬輛,同比增長134.3%,今年前11個月累計銷量為162.8萬輛。這樣的銷量成績,可謂將大眾、豐田等合資品牌徹底甩開了。
具體到車型方面,比亞迪宋家族依然貢獻最大,11月賣出了64145輛,再次刷新了單月銷量最高成績;漢家族11月銷量突破3萬大關,達到了31786輛,累計銷量突破40萬輛;比亞迪元家族、秦家族、海豚以及老將唐,11月份銷量均突破2萬大關。
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中,比亞迪表現(xiàn)突出,其市場份額一路從去年年底的20%左右增長到當前的接近30%。
另外,比亞迪11月份出口新車達到12318輛,1-11月累計出口44596輛,環(huán)比增長29.3%。隨著后續(xù)產能的釋放,其出口到海外的銷量貢獻肯定會越來越大。
這樣的銷量成績,可謂將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和豐田等合資品牌徹底甩開。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比亞迪應該能夠獲得2022年車企銷量第一,而這也是第一次,中國本土車企超過合資車企,在中國汽車發(fā)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但在特斯拉面前,比亞迪也只是險勝。特斯拉11月銷量為52424臺,看來降價換量確實有效果,盡管特斯拉如今爭議頗多,但在真金白銀面前,直逼月銷56637臺的比亞迪宋dmi,且銷量數(shù)字一直在攀升。
相比而言,造車新勢力們則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從9月開始,哪吒已經連續(xù)三個月拔得交付量的頭籌。9月和10月更是連續(xù)兩個月交付量破1.8萬臺,雖然11月銷量冷靜了一點,但也有足足15072臺,穩(wěn)居榜首。除了哪吒U和哪吒V,哪吒S也開始大規(guī)模交付。
不過,面對哪吒捷報頻出的銷量,已經有不少人提出質疑,因為與哪吒官宣交付量不相稱的是哪吒實際的上險量。最夸張的10月,二者間相差近9000臺。
當月哪吒賣了18000臺車,上強險的只有不到9000臺。這背后,可能有幾點原因:有部分銷量被海外市場所消化,但每月出口不過1000-2000臺的哪吒,不足于填補如此巨大的缺口。更多的可能是賣到了經銷商的手里。哪吒不同于其它造車新勢力,其選擇了直營和傳統(tǒng)經銷商模式共存的經銷模式,近幾個月快速增長,或是轉化成了經銷商的庫存。
另外,理想和蔚來的成績也不錯,均刷新了交付紀錄,這是從理想車型交付以來,第一次突破1.5萬臺,而蔚來11月則交付了14178臺車,在經歷了上半年產品線調整帶來的低潮期后,蔚來已經連續(xù)6個月交付破萬臺,截至11月,蔚來也實現(xiàn)了年交付突破10萬臺的里程碑。
在蔚來的1.4萬臺銷量中,ET7、ES7、ET5三臺車型就占據了1.1萬臺。作為NT2.0平臺的新一代產品,已經成為了蔚來的主力,意味著蔚來順利度過了換代的陣痛期。
但小鵬最近確實有點坎坷,最近兩個月的銷量都有些萎靡。11月僅僅交付5811臺,連續(xù)多個月數(shù)據不理想,主要是產品換代還稱不上成功。小鵬G9作為換新的重中之重,僅僅交付了1546臺。
相比而言,造車新勢力表現(xiàn)相對較弱,其新老車型交替周期對于銷量仍有不小影響。從明年來看,蔚來、小鵬、理想、零跑都有比較詳細的新車型規(guī)劃。目前,頭部6家新勢力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總份額大約為10%,未來按照翻倍空間來看,有望成長到20%的市場份額。
二、自主品牌崛起,虹吸效應凸顯
在今年新能源汽車的上行勢頭中,自主品牌無疑是最大贏家。
2022年4月,宣布停售燃油車的比亞迪便開啟超高速增長,上半年就已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市場新能源車銷冠,其前11個月銷量甚至超過第二至第六名車企銷量之和。
在國內新能源汽車月度銷量排行榜中,除第一名“雷打不動”外,2-9名的排名變化卻很頻繁。此前,蔚來、理想、小鵬是新能源汽車廠商排行榜前十的???,但從今年7月開始,吉利、奇瑞、長安等主流自主品牌開始強勢上攻。
相較而言,合資品牌和豪華品牌的“觸電”進度要慢一些。在國內合資品牌推出的車型中,目前僅大眾ID系列表現(xiàn)尚可。根據乘聯(lián)會數(shù)據,2022年1-10月,在國內新能源狹義乘用車廠商銷量榜單中,一汽大眾累計交付8.1萬輛,同比上漲62.7%,位列第14名;上汽大眾累計交付7.2萬輛,同比上漲61.8%,位列第15名。
“在新能源汽車發(fā)展初期,合資企業(yè)大多持觀望態(tài)度,從觀望到入場,合資車企發(fā)力電動化、進行電動化轉型的時間較晚,因此目前它們在新能源市場上的表現(xiàn)乏善可陳,面臨純電動車積累不足、產業(yè)鏈不強,‘油改電’產品智能化不足等方面的問題?!鄙鲜鲂履茉雌囆袠I(yè)人士表示。
不過當前合資品牌也在加快新能源領域的布局,如主流日系車企豐田、本田和日產就分別于今年上市了旗下新能源SUV產品,以求在新能源市場中搶得一塊蛋糕。
此外,上汽通用也在11月發(fā)布新目標,計劃于2025年底前在華推出超過15款基于奧特能平臺的電動車型。北京現(xiàn)代方面亦表示,將從2023年起,把現(xiàn)代汽車新能源方面的產品及技術引入中國,并計劃未來3年在中國市場投放4-5款純電車型。
三、2023年還能高歌猛進嗎?
目前,新能源車已經進入了指數(shù)級的發(fā)展階段。
2022年1月-10月的新能源汽車產銷是528萬輛,同比上升96.5%,與2021年同期相比,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產銷繼續(xù)保持高速增長。
不過在2022年,造車新勢力的估值卻一路向下。中國造車新勢力市銷率估值從年初的5-7倍,一路下滑至當前0.7-1.8倍的低點??紤]到造車新勢力明年銷量的高速增長和盈利提升,目前估值下行的風險較小。
去年到今年,不管是整車廠還是供應鏈都存在產能滑坡的現(xiàn)象,交付周期長是眼下需要解決的難題。
有業(yè)內資深人士認為,從消費者角度來說,在第四季度買車是最劃算的。尤其是微型車還是有很大優(yōu)惠,微型車下半年可能會出現(xiàn)降續(xù)航不降價格的情況。
另外,明年第一季度由于碳酸鋰價格上升,電池還會漲價;由于供需不平衡很多新開展的電池項目,預計在明年下半年電池價格下降;由于補貼的下降不明年申池第一季度漲價的影響,預計明年上半年的新能源汽車會低于今年上半年的同比?,F(xiàn)在產業(yè)鏈是不平衡的,尤其是中下游賺不到錢,沒有利潤就沒有動力。明年應該是一個微增長,甚至是負增長。
第四季度以后,等消化完已有訂單,維持高增速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從各家車企動作來看,明年新車發(fā)布的速度會將會繼續(xù)加快,尤其是插電混動。同時,也可以看出來電池產能在提升,需求在下降,缺電池的企業(yè)情況預計會相對好轉。
而現(xiàn)階段,隨著國內純電動車型保有量逐年大幅提升,在電池核心技術突破尚待時日的情況下,純電動汽車仍存在補能焦慮,特別是長途補能焦慮將成為新能源汽車發(fā)展的主要矛盾。目前,新能源汽車如果不考慮放電的話,行駛成本為有1毛到1毛5,而燃油車需要1到1.5元,跑5000公里后還要保養(yǎng),對比新能源開5萬公里的運營成本仍然很低。
但相較于市場上已廣泛普及的中低速充電補能設備,換電以及超快充擁有絕對的補能效率優(yōu)勢。例如蔚來于2021年4月起投入運營的第二代換電站目前已可實現(xiàn)單車3分鐘換電,其最大服務能力也已達到312次換電/天,而在超充布局方面,小鵬于2022年8月上線的S4超快充樁單樁峰值充電功率也已達400kW,理論5分鐘補能效率達200km續(xù)航里程。
整體而言,等明年補貼政策的紅利完全褪去,或才是新能源車企們真正拼刺刀的時候。
- 特斯拉CEO馬斯克身家暴漲,穩(wěn)居全球首富寶座
- 阿里巴巴擬發(fā)行 26.5 億美元和 170 億人民幣債券
- 騰訊音樂Q3持續(xù)穩(wěn)健增長:總收入70.2億元,付費用戶數(shù)1.19億
- 蘋果Q4營收949億美元同比增6%,在華營收微降
- 三星電子Q3營收79萬億韓元,營業(yè)利潤受一次性成本影響下滑
- 賽力斯已向華為支付23億,購買引望10%股權
- 格力電器三季度營收同比降超15%,凈利潤逆勢增長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業(yè)績穩(wěn)?。籂I收增長超21%,凈利潤增長超11%
- 臺積電四季度營收有望再攀高峰,預計超260億美元刷新紀錄
- 韓國三星電子決定退出LED業(yè)務,市值蒸發(fā)超4600億元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