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兩市首只新材料ETF(516360)上市交易。不過出師不利,截止收盤,下跌2.69%。
除了今天上市的華寶新材料ETF(516360),此外還有平安中證新材料主題ETF(516890)、天弘中證新材料主題ETF(159703)、國聯安中證新材料主題ETF(516480)正在募集,將扎堆上市。
新材料產業(yè)備受基金公司看好
今年以來,稀土、化工、鋼鐵等細分主題ETF層出不窮,但這些行業(yè)一定離不開新材料這個基礎行業(yè)。
新材料ETF跟蹤的是中證新材料主題指數(H30597),該指數從滬深市場中選取50只業(yè)務涉及先進鋼鐵、有色金屬、化工、無機非金屬等基礎材料以及關鍵戰(zhàn)略材料等新材料領域的上市公司。其前十大權重股幾乎都是各賽道的龍頭,比如鋰電池板塊的龍頭寧德時代(300750)、億緯鋰能(300014);光伏板塊的龍頭隆基股份(601012)、通威股份(600438);化工龍頭萬華化學(600309);防水建材龍頭東方雨虹(002271)等,正是又這批龍頭股走出了近兩年波瀾壯闊的抱團股行情。
資料來源:中證指數有限公司官網
從行業(yè)權重分布上看,新材料主題指數包含29.76%的新能源車材料行業(yè)、21.69%的光伏材料行業(yè)、15.13%的半導體材料行業(yè)等,幾乎可以算作半個新能源行業(yè)ETF。
然而有趣的是,據某基金公司資料顯示,在2015.3.1至2021.2.26期間,中證新材料主題指數跑贏了中證新能源、中證新能源車以及中證半導體等指數,究其原因,很可能是該指數覆蓋了更多的行業(yè)龍頭,在回調時更加抗跌。
中國制造業(yè)轉型升級的巨大機遇
材料產業(yè)是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國家安全的物質基礎和先導,是制造業(yè)的“底盤技術”。早在2010年,國務院就曾下發(fā)文件,將新材料產業(yè)定位我國七大戰(zhàn)略新興產業(yè)之一,新材料產業(yè)同時也是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fā)展十大領域和科創(chuàng)板六大領域之一。
新材料廣泛應用于制造業(yè)的諸多細分領域,既包括半導體、新能源汽車、光伏等高新產業(yè),也包括鋼鐵、化工等傳統產業(yè)。在中國制造業(yè)轉型升級以及碳中和政策的背景下,新材料與市場上諸多熱門行業(yè)有著緊密聯系,蘊含著巨大的機遇。
在新能源汽車、光伏等新興行業(yè),中國并非跟隨者,而是占據了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新能源汽車材料、光伏新材料理所應當地享受行業(yè)高景氣度帶來的紅利;而近年來,外部環(huán)境趨緊的情況下,半導體新材料、軍工新材料正在加緊國產替代的步伐,給相關企業(yè)帶來巨大空間;中國已經明確提出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鋼鐵、化工等傳統企業(yè)開始向高端化、精細化方向轉型,為化工新材料、金屬新材料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機會。
歷史表現強勁,長期配置價值突出
新材料指數涵蓋了多個明星賽道中龍頭股,在過去的兩年里表現優(yōu)異,在2019年與2020年分別錄得32.25%和70.51%的漲幅,收益高且彈性大。
從業(yè)績上來說,新材料指數同樣優(yōu)異,根據中證指數公司數據,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末該指數市盈率是60多倍,然而經過一季報的披露之后,目前指數市盈率下降到了51.18倍。
近幾個月來,新材料指數受高位抱團股下跌以及通脹預期下成長股殺估值的影響,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調,釋放了部分風險,估值處于近10年歷史百分位64%左右,更具配置價值。
新材料產業(yè)上個股最大的風險是技術迭代的風險。當前的主流技術有可能被新研發(fā)技術路線所替代,導致當前技術路線很快失去市場需求。而通過ETF一鍵布局新材料行業(yè),是避免個股風險最好的方式。
如果你認可中國科技會厚積薄發(fā),認可中國制造業(yè)轉型升級將催生一批擁有核心科技的新材料公司,認可選擇龍頭股的投資理念,那么新材料指數是十分值得關注的。
- 特斯拉CEO馬斯克身家暴漲,穩(wěn)居全球首富寶座
- 阿里巴巴擬發(fā)行 26.5 億美元和 170 億人民幣債券
- 騰訊音樂Q3持續(xù)穩(wěn)健增長:總收入70.2億元,付費用戶數1.19億
- 蘋果Q4營收949億美元同比增6%,在華營收微降
- 三星電子Q3營收79萬億韓元,營業(yè)利潤受一次性成本影響下滑
- 賽力斯已向華為支付23億,購買引望10%股權
- 格力電器三季度營收同比降超15%,凈利潤逆勢增長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業(yè)績穩(wěn)?。籂I收增長超21%,凈利潤增長超11%
- 臺積電四季度營收有望再攀高峰,預計超260億美元刷新紀錄
- 韓國三星電子決定退出LED業(yè)務,市值蒸發(fā)超4600億元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