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知識付費這一年:資訊、文娛、游戲與知識)
知識經濟
方軍專欄
2017年,“知識付費”在互聯網里是個不大不小的熱點。論市場規(guī)模,這一年在互聯網上售賣知識商品與服務的總銷售額與阿里巴巴“雙11”的一天銷售額1682億元人民幣相比起來很小,后面這個數字是實物電商發(fā)展15年后的規(guī)模。論關注熱度,知識付費很熱,知識明星或知識網紅被提及的次數、圍繞知識與學習的討論爭論都很多。個人付費購買互聯網上的知識商品這個現象能成為熱點,是它擊中了人們的深層心理需求———技術與社會變化帶來的信息爆炸、知識焦慮與本領恐慌。
圍繞“知識付費是什么”這個問題有不少的討論。通常我們認為,知識付費是在互聯網上傳媒、出版、教育融合形成的新產業(yè)。目前它仍處在產業(yè)早期,當下的用戶還是嘗鮮者,還沒有到注重效能或性價比的大眾市場用戶,預計2018年知識產品服務會逐漸滲透到大眾用戶。但不管怎樣,回顧這一年,我們發(fā)現,知識相關的內容產業(yè)已經隱隱崛起為互聯網數字內容的資訊、文娛與游戲之后的第四大板塊。
從整體上看,資訊、文娛與游戲等內容板塊都已是龐大的互聯網產業(yè)。在中國互聯網上,新聞資訊從新浪、搜狐、網易等門戶開始,經歷了地方網站、垂直網站、社區(qū)論壇、新聞搜索的發(fā)展,到移動互聯網之初的各種新聞客戶端,再到現在的微博、微信公眾號與今日頭條等各有特色的資訊內容應用。文娛或所謂大文娛則是近年來的重要產業(yè)與投資熱點,涵蓋音樂、視頻、網絡文學、直播、短視頻等熱門領域,以及隨著年輕一代用戶而來的二次元和漫畫。游戲就更不用贅述,從桌面端游和游戲主機,到網頁游戲,到移動互聯網中的手游,它一直是互聯網業(yè)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一直以來,互聯網上最適合傳遞和交互的,也正是數字化的內容。相應地,互聯網用戶花費最多時間的是內容,內容也是互聯網產品創(chuàng)新的前沿和試驗場。從2016年年中開始,以訂閱專欄、在線音頻講座、付費語音問答、音頻課程節(jié)目開啟的知識付費快速發(fā)展,向我們展示,互聯網與知識結合的全新可能性。
知識相關內容這第四板塊在產業(yè)規(guī)模上可能還有待發(fā)展,但有兩個特點讓它特別值得關注:一、它有著很強的經濟與社會意義,并不僅是個人休閑;二、知識的傳播、擴散與應用,可能會對各行各業(yè)產生影響。
從產業(yè)角度還有一點值得關注,知識付費吸引了眾多過去從未真正參與互聯網的人作為內容生產者加入,現在不少知識產品的講者中的大學教授、專業(yè)人士多數是首次“上網”。吸引到新的內容生產者群體是一個產業(yè)發(fā)展的基礎,互聯網用戶對知識的需求是明顯的,但要形成一個繁榮的市場,高質量內容的生產與供給是市場啟動的關鍵,從這點看,知識付費的開局很不錯。
我們還可以從過去幾年很熱鬧的自媒體這個很小的點來觀察。不管是當下大家說的微信公眾號和頭條號、百度號、網易號、大魚號等各種號所代表的自媒體,還是十年前博客所代表的自媒體(自媒體WeMedia最早討論的正是博客),其實它能承載的內容并非典型的新聞資訊內容。自媒體的內容范疇可部分落到資訊(提供信息)、文娛(提供娛樂休閑內容),但這些并非自媒體的優(yōu)勢。對比而言,如果將很多自媒體視為廣義的知識性內容則順得多,如今在英文互聯網中我們常見的博客也多是知識性內容。當然,現在蓬勃發(fā)展的自媒體試圖在廣告、電商之外尋找新的商業(yè)變現方式,知識付費亦已展示出可能性,成為自媒體商業(yè)化的第三條道路。自媒體這個說法已經約定俗成,不過至少我們現在發(fā)現,或許稱它為“自內容”或“知識內容”更匹配實際情況。
- 蜜度索驥:以跨模態(tài)檢索技術助力“企宣”向上生長
- 特斯拉CEO馬斯克身家暴漲,穩(wěn)居全球首富寶座
- 阿里巴巴擬發(fā)行 26.5 億美元和 170 億人民幣債券
- 騰訊音樂Q3持續(xù)穩(wěn)健增長:總收入70.2億元,付費用戶數1.19億
- 蘋果Q4營收949億美元同比增6%,在華營收微降
- 三星電子Q3營收79萬億韓元,營業(yè)利潤受一次性成本影響下滑
- 賽力斯已向華為支付23億,購買引望10%股權
- 格力電器三季度營收同比降超15%,凈利潤逆勢增長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業(yè)績穩(wěn)健:營收增長超21%,凈利潤增長超11%
- 臺積電四季度營收有望再攀高峰,預計超260億美元刷新紀錄
- 韓國三星電子決定退出LED業(yè)務,市值蒸發(fā)超4600億元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