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子
9月26日訊,據美媒報道,市場調查機構iResearch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移動支付市場成交金額為9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9.58萬億元),美國市場僅為1120億美元,中國的成交金額約為美國市場的80倍。以支付寶和財付通為首的移動支付還在不斷進軍國外市場,不僅在印度、印尼等國家大筆投資當地科技創(chuàng)企,而且可以支持支付寶或微信支付直接支付。
但是,在各方爭得你死我活的新一輪支付戰(zhàn)場上,曾經含著金湯匙出生的Apple Pay只能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不痛不癢的推出一些小服務刷一刷存在感,殊不知在同一時間,支付寶已經拿下了曾經非常難啃的“硬骨頭”星巴克,后面還有Huawei Pay、MIPay在虎視眈眈。
尷尬的Apple Pay
眾所周知,Apple Pay是個名副其實的富二代,剛出生的時候也是備受矚目,曾經風光過一陣子,但是,在它還在蹣跚走步的時候,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已經被喂了補貼這個“增肥劑”,迅速壯大,等Apple Pay反應過來之后,為時已晚。
1. 硬件限制
Apple Pay有一個不得已的硬件限制,就是只有那些擁有一款iPhone 6或者是更高端的機型的蘋果手機用戶才可以使用Apple Pay,相比支付寶和微信這樣便于安裝卸載的APP來說,缺點還是十分明顯的。
2. 商家限制
如果一個商家想提供Apple Pay支付,前提是額外安裝可以接受閃付功能的POS機,而這肯定要花費一定成本。據悉,改造一部POS機大約花費300元,一臺閃付POS機約600元,而支付寶和微信的掃描二維碼,對商家而言幾乎是零成本。
3. 習慣限制
Apple Pay在今年7月,也模仿支付寶和微信推出過一波五折優(yōu)惠活動,在當時來看,確實吸引很多用戶暫時“拋棄”了微信或支付寶,使用Apple Pay來支付。但是名額用完或者活動結束之后,當時什么樣后來還是回歸到什么樣。畢竟用戶一旦培養(yǎng)出固定使用習慣,很少有人會愿意再去添加不同平臺的支付方式,不斷綁定銀行卡本身就麻煩,更容易引發(fā)不安全感。
4. 功能限制
支付寶除了支付還可以理財、網上繳費、轉賬,微信還可以社交、發(fā)紅包,相比之下,Apple Pay的角色就比較單一,只是支付而已。雖然,蘋果在新一代iOS 11上開放NFC的標簽讀取權限,可以讓更多應用來調用NFC數據,升級錢包app為其添加社交功能,但效果似乎有限。
Apple Pay還有希望嗎?
要說阿里和騰訊如果單純憑借補貼大戰(zhàn)就占據移動支付兩大巨頭,可能也不是十分準確,他倆成功實現“壟斷”地位還有一個優(yōu)勢就是憑借著掃碼支付這一形式,也正是憑借此舉拉開了與Apple Pay等一眾NFC支付玩家的距離。不過,很多智能手機廠商們并未放棄NFC,甚至還在加緊猛攻。除了蘋果、三星之外,目前小米、華為等也都分別上線了小米Pay以及Huawei Pay,NFC戰(zhàn)火欲燃。
Apple Pay最近也在擴大應用場景,智能公交卡就是一方面,已經開始支持部分國內城市的公交系統(tǒng),但是僅憑智能公交卡這一應用仍無法打動更多消費者,畢竟其普及的廣度和速度都仍顯不足,同時相較于安卓手機來說其仍處劣勢。
支付寶和微信出身掃碼支付,不過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放棄了NFC。目前在阿里巴巴的大本營杭州,支付寶已經支持乘坐公交車,甚至可以繳納高速公路的通行費了。
所以,Apple Pay的前路仍然漫漫,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這兩座大山下,即使你有一手打折的好牌,抬眼卻看到對面兩家都拿著好幾個“炸”……Apple Pay短期內在國內的市場前景,確實難上加難。
- 阿里巴巴于上海新設智信普惠科技公司,布局多領域技術服務
- 馬化騰短暫登頂中國富豪榜,騰訊科技與股價雙輪驅動成關鍵
- 本地生活賽道:2025年紅海變“血海”,平臺競逐白熱化
- 義烏哪吒小商品熱賣:緊跟《哪吒2》熱潮,一天賣幾百套
- 美恢復接收中國包裹,貿易政策突變引發(fā)物流界震蕩
- DeepSeek或再掀波瀾,可能對美股市場造成新一輪打擊
- 谷歌股價暴跌:收入增長放緩,人工智能支出引投資者擔憂
- 華為去年銷售收入超8600億元:ICT基礎設施穩(wěn)健,新業(yè)務快速發(fā)展
- 特斯拉CEO馬斯克身家暴漲,穩(wěn)居全球首富寶座
- 阿里巴巴擬發(fā)行 26.5 億美元和 170 億人民幣債券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